怎样理解“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2022-04-07 14:39:07)
怎样理解“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学习《素书》笔记之七十四
黄石公在《素书》遵义章里写道“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牧人,即古代管理地方民事的官员,这里谓治民;绳,即束缚,同绳之以法。如宋代林道《省心录》句;“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合。”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依靠道德的力量来治理,人心就会凝集;一味依靠刑法来治理,人心则会离散。比如周文王以德治理,百里皆望风而来;秦始皇善于重典,陈涉一呼而崩解。古代有个成语叫“赭衣塞路”,说的是秦始皇单靠刑法来治理国家,其结果是犯罪的人越来越多,身穿红色囚衣的罪犯把道路都堵塞了。秦始皇暴政人人皆知,其实隋文帝也毫不逊色。据说有一个大臣犯了罪,隋文帝把他杀后,还放在大锅里煮,煮的肉汤分给大家吃,以起到震慑作用。只可惜震慑了别人,却没有震慑住自己的儿子,最终被太子杨广所杀。朱元璋也是使用严刑峻法的高手,他制定的《大诰》法律,有凌迟、剥皮、夷族等千余条。都知道朱元璋惩治贪官绝不手软,但他死后,贪官反而是越杀越多。所以,一味地用刑法来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是万万不可取的。但话又说回来,一味地靠以德治国也不行。因为“德”对没有底线的人毫无办法,失去有力的、明确的、有效的约束,单靠道德谴责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况且,法律本质上是强调人人平等,然而道德却不然,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倘若这样,对统治者来说,因为大权在握,黑白颠倒,指鹿为马的事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拨乱反正,汲取历史教训,国家在大力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不动摇。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