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决策于不仁者险”?
(2022-04-03 10:26:11)
标签:
随感 |
分类: 随感 |
怎样理解“决策于不仁者险”?
——学习《素书》笔记之七十一
黄石公在《素书》遵义章里写道“决策于不仁者险。”意思是说,制定决策,问计或共谋于不仁之人,定有危亡之险。比如唐明皇不用张九龄,命李林甫、杨国忠为相。有贤良之人不举荐,用奸臣歹人为心腹,内外成党,闭塞上下,以致安禄山作乱,唐明皇失国,逃命于西蜀。黄石公在《素书》遵义章里共列举了五种情况,提醒当政者必须注意的,“为人择官”和“决策于不仁”都是其中之一。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就深刻地说明了,没有德行的人,能力越强,职位越高,其危害性越大。所以他还说:一个君主倘若找不到贤能良将来辅佐自己,那宁可找个不怎么聪明的笨人,也绝不能任用小人。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大明朝的宦官王振,本为落第秀才,入宫前是一个教书先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狼子野心,自阉做了太监。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王振得到了信任,成为了太子朱祁镇的启蒙老师和监护人。明宣宗去世后,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明英宗因为从小就与王振朝夕相处,所以登基后对王振言听计从。而王振就仗着皇帝的信任,结党营私,擅权干政,成为了大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宦官。明英宗十四年,蒙古瓦剌向明朝发起进攻。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们的劝阻,亲率30万大军出征,且让一个啥也不懂的太监王振领兵作战。王振不仅指挥作战漏洞百出,而且还收受瓦剌的贿赂,导致30万大军惨败殆尽,王振被杀,明英宗也做了俘虏。所以“决策于不仁者险”,这也是对为政者的一条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