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名不胜实者耗”?
(2022-03-22 12:38:53)
怎样理解“名不胜实者耗”?
——学习《素书》笔记之五十九
黄石公在《素书》遵义章里写道“名不胜实者耗。”胜,即能够承受,禁得起;耗,即损害。这句话是说,名声与实际不相称的人,定会受到损害。唐朝贤相陆贽说过:“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意思是名号虽虚,而利于教化人心;钱货虽实,而不利于培养道德。然则,名实相资,则不耗匮;名不胜实,后必败亡。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名不符实的人大有人在。有的名气很大,但没有才能;有的没有名气,但却很有本事。所以,人们越来越不迷信什么显赫的头衔和名声了。《淮南子》早就正告那些名不胜实的人说:俸禄超过了自己的功劳会损害自己,名声超过了实际会遮蔽自己。无数的事实证明,名不胜实者,非但不能成事,反会害人害己,误国误民。举两个都耳熟能详的例子: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喜欢谈论军事,当时名气很大,但赵奢知道儿子只会纸上谈兵,没啥真本事。故临终时告诉妻子:“赵括如果带兵,赵国一定失败。”不久秦国侵犯赵国,赵王不听赵母的再三劝谏,执意起用赵括,结果赵国40万大军遭秦军坑杀。蜀汉时期的马谡,据说深通兵法谋略,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但刘备临死前一再告诫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让马谡做了参军。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祁山,破例用马谡当先锋。但由于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兵力部署失当,被魏军大将张郃所破,导致了蜀军失去了前进的根据地。诸葛亮只得退军,斩了马谡也于事无补。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看来睿智的诸葛亮未必了解马谡,而马谡也不知道自己是几斤几两。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