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是曾建雄先生,他作为中国第一代新闻学博士,确实知识渊博,而且谦谦学者风范儿,温和慈善。今年考研复试,有幸与他联系上,并且求教于他,感恩于他细心的指导,也感恩上天的赐福,今秋,踏入暨南园正式入读,有幸拜读于曾门之下。
自从4月复试专业面试的时候见过他一面,之后直到入学后的9月,才与同门们一起见到恩师。经过与其几个小时的交流,感觉受益匪浅。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但就是什么书都读,很多书都没有深入地读,结果留于脑袋的就是泛泛的影子和碎片,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没有形成对书的深刻的印象,自己也往往记不住那些细节。导师说,研究生阶段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通过精读书籍来培养,读书的时候,要做笔记,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和观点。当然书海浩瀚,我们要懂得判断哪些是值得自己精读的书籍,哪些是可以泛泛读的书籍,就如我们选择的朋友的时候,要懂得判断,哪些可以深交,哪些只能泛泛而交。与导师正式交流后,我邀请导师和同门一起到明湖楼吃了一顿午餐,大伙儿吃的很饱,也吃得很开心,我也算是做了一次彻彻底底的贞姐,贞姐范儿还得继续下去。
接下来,导师有次欧洲考察,所以延续至11月初,才与导师见了第二次面。这次见面交流了快2个半小时,导师了解了一下我们上个月上课的情况和心得,聊了下他欧洲之行的见闻,聊了彼此对国家、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等方面问题的思考。未来的中国社会肯定是需要有能力的人,现代人生活得往往很大压力感,每个人都要善于调节自己,不要过分焦虑,不要过于在乎于他人的差距,只要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有所进步就可以了。我们当下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最有效的阅读方法就是有针对性的去阅读,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行集中式专门阅读,这样阅读的效果是最佳的。老师对我很是关心,知道我是周末上课平时还要上班,问我感觉如何,我说虽然累,但是也挺充实。有导师关心,我的内心还是暖暖的,感恩有生之年,有良师为伴。
与导师交流之后,陷入反省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沉思中,发现因为长期阅读不得法导致,知识体系混乱,结构不清晰,必须重新调整充实,树立结构清晰合理的知识结构,并且改善自己的阅读方法,养成勤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培养自己优秀的独立思考能力。研究生阶段为自己确定的是文化产业管理和传媒经济,我想以后自己要多看看管理和经济方面的书籍才行,相信对自己未来的研究和工作都是有所帮助的。
交流结束后,和同门弟子一起去吃顿饭,互相了解交流,真羡慕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和他们在一起,似乎我真的又回归到那些青葱岁月。
师生关系其实也要讲究缘分,庆幸感恩自己有一位博学良善的好导师,感恩的心一定可以激励自己好好学习,好好实践,不能让老师对我失望,要让老师以我为骄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