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启示:微信的吸引力之谜
(2015-01-22 08:24:56)
标签:
移动互联网 |
前几天,我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和微信朋友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很多手机app我们通常使用一段时间就玩腻了,甚至包括曾经火爆的微博,但为什么大家用微信却乐此不疲?”
得到朋友们的答复如下,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启发:
每天都新鲜,朋友圈中有朋友、有同学动态,很具体、很真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互动,随朋友们的镜头可以走很远,却也可以把朋友。
们拉得很近,很有趣、很个性的交往方式。觉得是自己的独立空间,却也有亲朋好久时时围观、调侃。
用户集中,易交流互动。订阅号的内容多,垂直推送阅读方便。
微信除了聊天外,朋友圈的东东看和转发,他内容比微博丰富,老少皆宜,文化层次也不同也不受影响。
人在社交网络中,这个原因是有,但是也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很多的app昙花一现,是因为有替代品出现,人又有喜新厌旧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所以昙花一现不奇怪。微信出来后qq不那么火了,我认为微信之所以还这么火是因为没有能替代微信的产品出现,当然即使出现了,也不能像其他app一样马上被替代,毕竟它有那么多的客户群体在,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个道理还是很有道理的。
人都需要朋友,需要被人关注被人需要。微博是群发,没有隐私的感觉,微信均能考虑到。毕竟微信替代了我们一直没有离开的短信。
从产品提供的内容角度来看,一般的APP的内容制作主要依靠App团队,而微信的内容来自于用户自己,因此可以说吸引用户的是因为内容主要由自己和自己关注的人所创造的,恐怕没有任何一个app做的内容,能够比这样更符合自己的需要。甚至微博都无法企及。因为微信更偏向于即时的互动与交流,所沟通内容更贴合总是现实性的需要。而运营团队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搭建平台、吸引用户、挖掘用户需求。另外一方面,因产品是沟通型产品,信息迭代速度是一般APP不可比拟的。因此从产品提供内容角度总结来看微信是一个聚合用户的平台,平台上的因沟通而创建的内容由用户自主创造。另外如果比较微博和微信,我想第一人的需求分远近和紧密程度微信能够满足的需求更紧密更近第二微信所能够满足的以即时沟通为主的功能体验比微博来得更“亲密”。
微信=qq+微博。我们可以没有微博,但不能没有qq,正如可以没有mac,但不能没有windows。如果哪天有通讯工具能够替代qq,微信就该过时了。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微信有一个写手和推手团队,原创或收集好文章,根据大数据推给感兴趣的人。再转发,增加粘度。光靠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和平庸的思想肯定很快就腻了。
多元化的介入,增添了很多丰富性,再加上‘便捷’的社交平台,以至于进入微信就能了解更多内容,再加上人的习惯问题,你用,我用,大家都用。
它的版本生命周期短,而且它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缩短。
1.微博是基于弱关系的社交平台,并且媒体属性很强,上面的好友我们并不见得认识,并且我们更多的是在微博上了解时事,如今类似的替代品太多,如各大新闻媒体。微信则是基于强关系的社交平台,都是真实的身边的朋友,我们更倾向与随时了解朋友的状态2.微信作为即时通信平台,朋友的消息不断,类似与几年前的短信,收到消息我们都会去查看3.朋友圈使得用户对微信的粘性更加强大。刷存在感/优越感/自我实现等等,让用户随时都想了解朋友状态,发表自己的心情,查看回复,参加活动等等。4. 手机让我们的碎片时间得以利用,这些时间无聊干嘛呢,刷朋友圈,逛淘宝。。。
微信可以直接与通讯录自动绑定更新上传,使用方便。
微信满足了人的偷窥欲望,圈子让人知道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分享让人了解周边的吃喝玩乐,微信切中了现代人松关联以及间歇性联谊的需求。
有未知惊喜,令人期待。
从社交关系来说:微博是弱相关社交平台,微信是强相关社交平台。
微信图文并茂,经济实惠,随意时空,平等自由。
微信阅读的自主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阅读。当然人在社交网络中产生的粘性,也是原因之一吧。
感觉微信朋友全,能够更快的找到朋友,就像电话一样。
微信是沟通工具,就像以前大家是用短信联系沟通,现在是用微信沟通,只是使用的工具发生了变化。而微博不是沟通工具,是一个媒体,而且微博产品做的很难用,基本不用,微博的媒体功能也已经被其他新闻应用取代,比如今日头条。
这里有熟悉的人舒心的互动。
微信是获取信息的媒体,是社交的工具。目前微信朋友圈内容日渐匮乏,但没有可替代的产品。
1,虽然同为社交平台,但微信和微博有着本质的不同。微博是基于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基于强关系的平台。后者更适用于年轻人的交际圈,另外微信的群组功能更是把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2,微信的公共主页是当下流行的学习,生活,甚至是情感交流的生活服务平台,吸引了大批用户的追随。3,微支付功能使用户的生活更加方便,再加上于嘀嘀打车,大众点评和京东等等合作,更是锦上添花。
能从关注的公共账号获取第一手咨询,还有一些高质量文章,能获取知识和正能量、扩展眼界、看到新观点,这些都很重要。
微信是一种智能管道,不是一种App,是一种社交工具。
我觉得首先两者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两款应用设计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微博倾向于得到、获取信息。而微信的核心功能是实时通讯。有当年短信的意思在里面。当然,微信不仅仅是通讯,还有它的朋友圈,附近的人等等。
人有各种需求,包括刚性需求和非刚性需求。满足非刚性需求的产品往往生命周期很短。满足刚性需求的产品生命周期则较长。社交则属于刚性需求。而这个产品则不一定必然是微信,微信只是这个阶段满足这个需求最好的产品而已。
能够看到其他人的朋友圈,了解到其他人的行踪'满足了人性的窥视感。
人的好奇心。
感觉微信满足的是高效人际交往的需求。对人际交往来说,虚拟和现实各有优劣,微信可以实现及时的人际维系和拓展,在提倡效率的当下,实现了高效人际交往,所以微信黏度高。
我用是因为朋友圈提供的隐私保护。
使用方便,信息量大,好多已经用于工作上的交流。
功能多,面广,含概了QQ和微博,甚至对讲机,要是能再有视频聊天就更好了。
因为在微信中我们可以关注别人也可以被关注,还是用户使用率高的原因。
资源整合到位、用户体验提升。
我感觉还是社交,人类归属感创造的刚需。
微博广告多、人杂 微信朋友天天需要交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你在微信中找到了价值。
私密性和圈子文化,以及便捷的知识分享。微博私密性不够。
首先是还没出现替代品,再者其实也开始有点审美疲劳了,不再时时关注朋友圈,群消息也不咋看了。“玩腻了”是要有个过程的。
微信打造的是一个生态圈,比其他的APP多一个维度,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类人的各种需求;再者行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依靠先发优势已经塑造了人们的惯性,即使改变也更有可能先内部解体,同时外部结构足够强大——目前某些人的无意义刷屏和刷朋友圈有些起到了反作用,某些群已成灾,预测会出一些类似于“朋友圈权限”的群内屏蔽功能。
满足人想了解你身边人的好奇心和欲望!
微信强关系起到决定性因素。
微信是有选择性的社交,只有用户指定的朋友可以看到自己发言,大家更放心发布自己的隐私,这样有效促进了朋友圈互动。另一方面微信的互动更多样化且操作方便,有语音、图片、视频、游戏,产品更新快,让大家不断有尝试新产品的感觉。而微博产品相对平淡一些,社交过于开放化,很多人在上面是只看不说,缺少了互动,产品就变成偶尔想起来看看的产品,用户粘性就差些。还有微信他是腾讯,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应该也有一定作用。
微信综合了微博和qq功能 即可语音又可打字 还可刷朋友圈 和朋友的远近尽自己掌握之间。
微信不仅仅是社交工具 也是获取信息包括专业信息的工具 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工作的客户端工具 所以不可或缺。
和好朋友相处几十年也不会腻,微信是附带的一种联系方式,和qq一样,似乎已成部分人的必需品了!这是我的
理解!
微信因为是同事朋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而且分组对谁可见功能能更好地保护信息的私密性,用起来更加放心。
因为在微信中我们可以关注别人也可以被关注,还是用户使用率高的原因。
资源整合到位、用户体验提升。
我感觉还是社交,人类归属感创造的刚需。
微博广告多 人杂 微信朋友天天需要交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你在微信中找到了价值。
私密性和圈子文化,以及便捷的知识分享。微博私密性不够。
首先是还没出现替代品,再者其实也开始有点审美疲劳了,不再时时关注朋友圈,群消息也不咋看了。“玩腻了”是要有个过程的。
微信打造的是一个生态圈,比其他的APP多一个维度,基本上可以满足各类人的各种需求;再者行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依靠先发优势已经塑造了人们的惯性,即使改变也更有可能先内部解体,同时外部结构足够强大——目前某些人的无意义刷屏和刷朋友圈有些起到了反作用,某些群已成灾,预测会出一些类似于“朋友圈权限”的群内屏蔽功能。
满足人想了解你身边人的好奇心和欲望!
微信强关系起到决定性因素。
微信是有选择性的社交,只有用户指定的朋友可以看到自己发言,大家更放心发布自己的隐私,这样有效促进了朋友圈互动。另一方面微信的互动更多样化且操作方便,有语音、图片、视频、游戏,产品更新快,让大家不断有尝试新产品的感觉。而微博产品相对平淡一些,社交过于开放化,很多人在上面是只看不说,缺少了互动,产品就变成偶尔想起来看看的产品,用户粘性就差些。还有微信他是腾讯,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应该也有一定作用。
微信综合了微博和qq功能 即可语音又可打字 还可刷朋友圈 和朋友的远近尽自己掌握之间 13 作为一个不常在微信发信息但对“微信”使用频率仍然很高的人来说,主要觉得微信使用简单,获取应用直接,似乎已成为了手机使用频率很高的浏览器,而且无需地址栏,用户体验更好,另外,1.组件功能多且易用,如扫码、支付、分享、地图……2.可直接使用许多APP的功能,且不用下载APP就能秒开应用,目前也越来越多的APP内嵌到了微信,使用起来非常方便3.分享,如大众点评类、消费类优惠劵,不仅仅是分享一种场景,还可以直接形成消费,直达商户界面进行购买,用户体验更好。
微信不仅仅是社交工具 也是获取信息包括专业信息的工具 未来甚至可能成为工作的客户端工具 所以不可或缺。
和好朋友相处几十年也不会腻,微信是附带的一种联系方式,和qq一样,似乎已成部分人的必需品了!
微信因为是同事朋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而且分组对谁可见功能能更好地保护信息的私密性,用起来更加放心。
——————————————————————————
作者微信公众账号:沈拓2011
作者新浪微博:沈拓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