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霁、霖、觉、文元辨析作者萧史弄玉

(2023-04-13 15:12:49)

在螺陂派的族谱中,王端礼写的《祖系源流序》,是很重要的一篇文献。

其原文如下:

祖系源流序 王端礼

萧姓出自子姓,帝喾之后。帝乙庶子微子,周封为宋公。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衍,字乐父。裔孙叔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邑,以为附庸,今徐州萧县是也,子孙因以为氏。其后楚灭萧,裔孙不疑,为楚相春申君上客,世居丰沛。

汉丞相酂侯何,二子:遗、则。则生彪,字伯文,谏议大夫,侍中,以事始徙兰陵县丞。生章公,府椽,章生两子:惠尚、惠高。高生皓,

皓生望之,御史大夫,徙杜陵。生子育,光禄大夫。育生绍,御史中丞,复还兰陵,生闳,光禄勋。闳生阐,济阴太守。阐生冰,吴郡太守。冰生苞,后汉中山相。苞生周,国学博士。周生蟜,蛇邱长。蟜生达,州从事。达生休,孝廉。休生豹,广陵郡丞。豹生裔,大中大夫。

裔生整,字公齐,晋淮南令,过江居兰陵武进之东城里,生三子:隽、鎋、烈。

鎋为为济阴太守,生副子,州从事治中。副子生道赐,宋南台治中,侍御史,生三子:尚之、顺之、崇之。顺之字文伟,

齐丹阳临湘懿侯,子十人:懿、敷、衍、畅、融、伟、秀、憺、宏。

懿字元达,长沙宣武王。

衍,梁高祖武皇帝也。其后子孙,号为齐梁房。

又中山相苞,九世孙卓,字子略,洮阳令。女为宋高祖继母。卓生源之,字君统,徐兖二州剌史,袭封阳县侯。其后子孙,号为皇舅房。

源之生思话,郢州都督,封阳穆侯。六子:惠开、惠明、惠基、惠休、惠朗、惠倩。倩为齐尚书,生价,字茂叔,侍中。价生引,字叔休,陈吏部侍郎。引生德元,秘书少监。德元生沈,太子洗马。沈生安节,为唐参军。三子:长曰至忠,相中宗、睿宗;次曰元嘉,谏议大夫,幼曰广微,工部员外郎。至忠三子:衡、衍、随,此皇舅房之派也,

而齐梁之派,至今盛焉。

长沙宣武王,七子:业、藻、象、猷、郎、轨、明。明生清道,梁贞阳侯。曾孙之璟,湖南司马。二子:元祚、元礼。元祚为平乡侯,二子:试、谅。试为司勋员外郎;谅为汝州剌史。元礼,湖州剌史,四子:(氵岁)、湲、淦、篡。(氵岁)为虢州剌史;湲为鄂州剌史;淦为大理评事;篡为汝州剌史。谅生直,给事中,三子:策、节、束。策为检校员外郎;节为邵州剌史,三子:嶰,字应之;邺字启之,相宣宗;岘,第三子也。嶰子说,字僧弼。邺五子:晏字季平,混字文广,昌字光祥,黯字中蕴,曙字象文。此长沙宣武王之后也。

梁高祖八子:统、纲、续、绎、综、纶、纪、绩。

统,昭明太子也;纲,简文皇帝也。

昭明太子五子:欢、登、詧、整、坚。欢封豫章安王,

詧,后梁宣宗皇帝也,

宣宗四子:一曰明帝岿、二为岌、三曰安平王岩、四曰吴王岑。

明帝岿五子:长曰琮,隋莒国公;次曰璟,秘书监;(三曰琢,晋陵王);四曰珣,南海王;五曰瑀,为唐太宗相,封宋国公。琮生铉,为集州剌史。晋陵王琢,生钦,为贝州剌史。钦二子:昉、昭。

南海王珣子曰钷,亦二子:长嗣德,为银州剌史,有孙曰炜;次嗣业,鸿胪少卿,封琅琊郡公,子曰希谅,黔州都督。南海王次子曰钧,太子率更令。生子曰灌,字玄茂,渝州剌史。灌生二子:长曰仲豫,生三子:贲、孚、晋。贲为侍御史;孚为均州剌史;晋为汾州剌史。晋三子:颙、昂、异。颙为东川行军司马兼御史大夫,生二子:长曰瀚,次曰泳。异为起居舍人。灌幼子曰嵩,相唐玄宗,生二子:长曰华,相唐肃宗。亦二子:长曰恒,殿中侍御史,恒生俛,相穆宗。华次子悟,为大理司直。悟长子曰倣,字思道,相唐懿宗。倣子廪,字昌候,给事中。三子:须、益、颖。须字子登;益,南州团练推官。颖字子光,度支巡官。须之子愿,字文恭。

丞相嵩之幼子曰衡,太仆卿,附马都尉,亦三子:曰鼎,附马都尉、曰升、曰复。

复相唐德宗;升,太仆卿。

丞相复二子:长曰俭,元和间观察湖广;次曰偡,太仆卿。升四子:佐、佩、儒、偲,皆南海王后。

宋公瑀三子:锴、锐、鈗。鈗为附马督尉,锐太常卿,生三子:长守业,衡州剌史;次守规,幼守道。守业之孙建,为虔州观詧使;守道之子曰籍,为襄州剌史。守规之子沔,剑南西川行军司马兼御史中丞。鈗子恕,虢州剌史,恕子定,太常少卿。此皆宋公瑀之后也。

吴王岑之子三人:瓒、球、琩。瓒之子文朗,秘书监。球之子缮,衢州剌史。琩之子縖,生孙宪,为亳州剌史。是齐梁房子孙,见于宰相世家表。

史官赞曰:七叶八相,萧氏之盛事,他氏莫能及也。实由祖宗积善之丰报欤。而吴王之后,有仕于潭之长沙者,因家焉。潭之长沙有萧,实吴王之子球之裔也。

唐末五代,湖南因马氏之乱,十四尚书文元先生,兄弟五人,同筮所止,得《易》之坎,乃露香祝天曰:“欲避此乱,莫若避地。”祈天相,云遇水则止。于是徙之吉,同止于泸源,家焉。年馀,兄弟散徙他所。而十四尚书复徙于大塘下,结庐于塘滨,筑亭于塘上,额曰“星潭亭”,示不忘潭之星沙祖派也。尚书二子:叔澄、叔济。孙四人,曰俨,曰保,曰仪,曰仁。而尚书五派子孙,延蔓于吉矣。

今吉之萧,皆齐梁房之后。如九江峡江诸族,皆其支流余派。然观螺陂九江之谱,如武宁长官之子文焕,字晦叔,封大理评事,生子五人,其第二子,赠工部侍郎名良辅,生子曰定基、世基、化基。

定基仕宋仁宗朝,称为真御史,其子孙蕃衍尤盛。

历观诸族之谱,各详其本派而止,其本祖而上,皆阙而不书。世远源长,久而忘之矣。虽然,吉之诸萧,滨水而居者,如江如汉如源如陂,其家子孙昌盛,视今犹昔,皆叶于筮坎之卜也。

时大观三年(1109年)九月吉旦

注:宋王学士撰萧氏源流,据源流图而撰也。云诸族之谱,各录其本派而止,其本祖而上,皆阙而不书。然叙本派,不应注几子,而使各派无考?如萧子良,齐世祖第三子,为竟陵文宣王。萧子云,齐豫章文献王第九子,胡不载?皇舅房萧思话,孝懿皇后弟之子,胡不载?皇舅房更有难考者。梁史:齐豫章王嶷,第六子萧子範之次子名確,邵陵王纶次子亦名確,不从礭,而阁帖从礭,则在宋初,已无考矣。且如唐西阁祭酒萧公墓志,道光初年出土,禇登善书,云:公讳胜,字元寂,东海兰陵人,梁中宗宣皇帝之孙,太尉安平王,周柱国岩之第十三子也,于唐授散骑郎,上轻车尉,蜀王西阁祭酒,官亦显矣。春秋七十有四,寿亦永矣。禇登善为同州剌史,受顾命为之书志,人亦重矣。而阙略若是,则知源流所著,不无附会。然吉水谱已如此云云,因录之以备考。(此注出自湘潭鳌山族谱中。)

说明:这个源流序,参考鳌山族谱、典公族谱、奥公族谱图片,汇总而成。

可以看出,其前面世系部分的内容,大多是根据《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而来的。《新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而王端礼的源流序,作于大观三年(1109年),晚了近五十年。

宰相世系表,是以宰相列世系的。除八叶宰相家族之外,萧氏还有皇舅房的萧至忠(相中宗、睿宗)、梁房另一支的萧邺(相宣宗)。其说明文字中,虽然说是齐梁房,但其实都是梁房。至于齐房,齐高祖萧道成,连名字都没有写到。而王端礼的源流记中,也是一样。 且其开始部分,内容几乎一模一样。这就很明显看出其来源了。俭公前面的世系,本人没有作详细的考证,在此不多说。

在这个源流序后面部分,王端礼认为,江西吉安各地的萧氏,都是五代时期从长沙迁徙而来;而长沙的萧氏,又都是吴王岑公的后裔:“潭之长沙有萧,实吴王之子球之裔也。”而文元兄弟五人,散居于江西各地。世远源长,各派的族谱,都只记载本支的祖先,其共同的祖先,都已经忘记了。后面说到了螺陂谱系,但是没有直接联系上,只说是文元的后代,也没有说到义富谱系。

在螺陂派早先的世系中,是:俭文元叔济寯俨谓球霁焕良辅定基,这个世系,在清代,湖南的一些族谱中,都是这样记载的。这样,文元都是霁的七世祖先了。在源流序中,没有明说文元和霁中间的直接的联系,只说是后代,那到底是多少代呢?按相关人物的生卒时间和活动的年代来看,文元和霁和霖都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人。文元避乱迁江西,是在907年之后,霁公去世于931年,几乎就是前后相接的关系,比如说父子兄弟,但不可能是好几世祖孙的关系。所以,在现代的族谱中,将文元提到后面去了,成了霁公的父亲。但既然是父子兄弟,又岂会是“世远源长,久而忘之矣”?

从霁公到其曾孙定基,开始建宗祠,修族谱,也就相距一百多年。经过五代十国的乱世,家谱文献,荡然无存。那么,对于祖先的世系和来历,就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对于五代时期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事迹和传说,捕风捉影,攀援附会,是正常的情况。长沙迁江西,是有影响的事件;而萧俨,是有影响的人物。很多家族,都往这上面靠。螺陂派中,占主流的说法是来自于长沙,其中也有萧俨是祖先之一的说法(萧汝为的墓表里,就说俨是远祖,六世到定基)。另外就是定基的堂侄儿萧汝贤,他认为还有可能是来自于江西本地。

关于萧俨,他是义富谱系的始祖,出生都在霁公之后,怎么反成了霁公的曾祖?这明显是错误的。而且,螺陂派和义富派,各自繁衍传承,历经千年,绵绵不绝。在宋代初期,各自修族谱时,是各自尊奉自己的始祖的。始祖之上的世系,因为没有考证清楚,所以都缺而不书。在这一点上,王端礼文章中说的是没错。

但是,其他来自长沙的记载,都说是俭公之后,属于明帝岿的儿子珣的后代。而王端礼把各地萧氏各族的共同祖先,指向文元,及吴王岑之子球。这不知道又是从何处而来的?也许也可以作为考证的一个方向。

而且,在源流序里面,有文元的详细的记载。文元后来在大池上建了一个亭子,题了一块匾,“星潭亭”, 以示子孙,不忘其最初,是来自湖南的意思。这个记载,最初也不知出自哪里?王端礼为什么会在螺陂派的源流序里写出来?而这么重要的事情,霁公的后人居然都不知道,霖公和萧俨的后人也不知道?!在螺陂谱和倚富谱中,都从来没有提到过,岂非是数典忘祖?可知,霁和霖的居地,本来就和文元的住地不同,互相之间也并没有关系,所以对于这个事情,都没有记录。

从宋代的杨万里和周必大,到明代的解缙,他们和螺陂派、义富派的后代都有密切的交往,在他们的文集中,有许多相关的文章和记载。他们关于螺陂派的祖系上源的记载,大多也是来自湖南,并且是俭公之后。他们都没有根据王端礼的源流序,而说是吴王子球之后。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并且,到明代初年,1406年,解缙为义富派族谱写序之时,义富谱(萧俨)、螺陂谱(霁公)、泰和谱(文元),那还是各行其是,各祖其祖,互不相通的。以至于解缙以为萧俨的一个叫元霁的儿子,就是定基的祖父霁;又因为泰和谱中也有济,有仁,与倚傅谱一样;而三支谱都有说祖先是来自于湖南,所以解缙就推测,这三支萧氏,是不是都是祖源相同,只是支脉相异呢?

就因为解缙名气太大,自从他提出这个意见之后,萧氏后人,都不自觉的往这上面靠了。在此之前,虽然各家族谱序中,有另外世系的人物,但是也并没有特别的举动,世系上还是各自独立的。在此之后,明代成化年间,螺陂、义富各派,在续修族谱时,就联宗合谱了。将文元、觉公、霁公、霖公(萧俨),都合并成一个家族。并且,为了能更合理一些,将不同的世系,不同的人名,能够合并在一起,不惜将相关的一些序文资料,都更改了,甚至还伪造了一篇杨万里的序文。而署名杨万里的序文,虽然说是本于周必大,但却说是岑之后,且其内容,与王端礼的序,几乎是一模一样,只是加入了义富谱系。而真实的杨万里的文章中,都明确说螺陂派是出自俭公之后。可知,义富谱中,署名杨万里的序文,就是根据王端礼的源流记而伪造的。这种篡改和伪造的作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对于后世的考证,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从宋代到现代,历经千年,各家族的谱系,对于五代之前的祖先世系,依然没有考证清楚,这也令人汗颜。但是,对于已知是明显错误的说法,就应当坚决否认,不要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了。比如:文元、觉公、霁公和霖公,就是四个不同的家族,就不要再混为一谈了。而各家族相对明确的世系,就还应当是各祖其祖。待考证确凿了,再联宗合谱,这样是比较靠谱的。认祖归宗,但不要冒认了祖宗。

萧史弄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