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阳萧一菊系与周边的其他萧氏纷争不断,我们不介入其纷争,就从披露的相关信息,拨开迷雾见真相。
一、
一菊公的出生年代。一菊公出生年代有三,1084年(北宋元丰七年
民国廿一年秋,瑜奉国府命出使欧美、日本,考察农林垦殖,舟车所届,将遍寰山川名区,非期年再载可归也。明年春,先返故里,展谒宗祖之墓,哭我先人之灵。盖瑜自民国十年再渡西洋,十四年归国,又以事牵,奔驰于外,足迹不入里门者十二年如兹矣。慨自十一年冬,吾祖母见背,十二年春,吾父吾母又弃养,亦既十年如兹矣。甚矣!光阴之易逝,而吾罪之深且大也。吾里在湘乡五都,有地日萧家冲者,自吾始祖卜居湘潭之鳌山下,分大支为三,龙安、霞岭世居湘潭,岱上房则自一世祖迁居湘乡,数百年来,子孙蕃衍,聚居乡之五都者,亘数十里,皆萧氏也,人遂呼其地日“萧家冲”。瑜既归萧家冲,即谒始祖于鳌山,慨然想见我祖宗之积厚流光,方兴而未有艾。吾之先人,既太息痛恨不再见矣,吾见萧家冲及鳌山之水木明瑟,则日此我先人杖履优游之地,予小子少时亦尝钓游于斯,徘徊流连而不忍去。吾先人之声欬不得闻矣,吾见家族尊长之健存者,皆我先人昔日所与接谈交好之人也,愈觉其可亲而可敬。家族尊长多德劭年高,而又皆器瑜,见瑜归,则诏曰:“吾族方有事于五修谱之编纂,若其纠合族众而力促其成也。”既又曰:“若高祖文澜公、曾祖元圃公之督修三修
关于萧氏兰陵堂与河南堂的区别探究(二稿)
兰陵潇湘子
这篇拙劣之作主要目的,是探查兰陵堂与河南堂的来源,及产生过程,不存在对兰陵与河南宗亲不敬的思想。对于不同的见解,本人认为,事务是越辩越清晰,大家在探讨过程中,会提供更多的证据与观点,只会有利于事件的清晰。也符合正本清源的初衷。
一、先说地名
1、
(2023-07-14 09:28)
先谈谈这本宣统三年六七月的《萧氏通谱》,这本书出自哪里,是本什么样的书,就要从这本书的序,及这本书所服务的对象来判断,我们接着往下看。
(2023-06-12 14:12)
一 、1796年,嘉庆元年丙辰岁,由一菊公生于元泰定元年的谱史依据之一
1796年,嘉庆元年丙辰岁,由菊公十四世孙最简汉清氏主修了一菊公族第一届通谱《丙辰通谱》。此谱载一菊公出生于“元泰定元年”,明洪武四年迁湘,旦落湖南隆回。该谱留下了一篇很有价值的序言,序言的作者是“最简升斋氏”。他在序言中记述“惟明洪武年间,我太祖子贵公,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携九男一女徙家湖南,逮永乐年间,太祖婆随七郎江公旦落邵邑隆回金滩,后迁三都上车,殁葬李子园,太祖公率三郎政公旦落武攸横板螺子塘,殁葬猴子田。”序言的落款是这样写的:“清嘉庆元年丙辰太祖十四世孙最简书升氏撰”。
(2023-04-19 16:55)
据湘乡县志载:湘乡县旧隶十五都八十五里,后唐清泰二年(公元 935 年)割安乡九里玉潭镇温泉里入宁乡,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
年)割常安、长乐二乡之半八里入安化,只有十二乡,合并为四十六里三坊。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湘乡知县李玠才根据湘乡地域将行政区划分为 12 个乡。乡以下分都(坊)计 44 个都、3
个坊。都以下分区(区总),区以下分牌(牌头)。湘乡县域“东西广二百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清咸丰以后分全县为上、中、下三里,下里为县治所在,故称首里。知县驻县城,设县丞分驻永丰,设巡检分驻娄底。
民国初年,为派款均匀,将县城、永丰、娄底三个市镇各作为一都计算,故又称为五十都坊。二十三年(1934)改设 5 个镇 92 个乡。次年
10 月又改成 10 个区、2 个直属乡、5 个镇。区下辖 79 个乡。二十六年废区并乡,施行保甲制,全县划分成 50
个乡(镇)、769 个保、8163 个甲。
一、明代的行政区划
据《白志》记载:
“明洪武十四年(1381)编县域为二十都,分为八乡二坊二厢一十九里(按里的名称有二斗四里)。”当时人丁稀少(《湘潭县地理图说》载:“明洪武初年男女20053口”,按110户为一里,里有里长,城内为坊,坊有坊长;近城为厢,厢有厢长,乡村按山水走向划成乡。全县8乡24里是:
忠臣乡
有唐兴里,湘滨里。地域东南至株洲婆仙岭,东北至昭山。
建宁乡
有齐民里、明堂里、义先里。即今朱亭、淦田、古岳峰一带。
上民乡
有布政里。即今花石、盐埠一带。
崇岳乡
有富阳里(后包括安仁里)。即今花石、龙口一带。
在螺陂派的族谱中,王端礼写的《祖系源流序》,是很重要的一篇文献。
其原文如下:
祖系源流序 王端礼
(2023-04-10 16:32)
声明:对于二修残卷拾遗篇进行解读,是乘闲暇之余,族谱关于祖先名讳因没有时间进行核实,都是按原文记录。本人能力有限,解读的是文字内容大致的意思,能够让宗亲知道这些事的记载,如有错误可以指出,便于修正。我们的目的是便于宗亲了解300年前家谱的记录。
岱上地方志都记载,萧家冲岱上房少连祖兄弟伯玉祖,两人各有田数千顷。相传从萧家冲到梅桥,萧家冲到周边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