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死亡?

■摄影/潇彧
前不久(2月23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技艺大展在京落下帷幕。

海南黎族织锦、河北衡水内画、山东高密扑灰年画、云南贝叶经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传承人则被称为漫漫岁月长河中的“提灯人”,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手中传承发扬……然而,眼下有些传统绝技却处于濒危状态,令人担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濒危”?有这样几个因素:复杂难学,很少有人肯学;学徒难招,手工太费人力;基本内传,传承途径单一;没钱可赚,缺市场没人学。

我国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资金短缺、后继无人常常成为保护工作中一个难解的死结。那么,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采用怎样的方式比较好?

文化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
有民俗专家认为,能否赚钱的确是个现实问题,这成了阻碍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焕发“第二春”的一种因素。

在不久前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论坛上,有专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长期的手工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传统技艺,可以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中,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的良性互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认为,开发的同时要界定好“合理利用”,需要考察不同非遗项目的可生产属性,“有的适合成规模开发,有的不适合。”

不能背离手工技艺的原貌
也有专家指出,不能单把市场业绩作为衡量非遗技艺保护成功与否的标志。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邱春林发现,有些白族扎染生产企业,竟然将原本的天然植物染料换成了化工染料,以至于生产基地内充斥着难闻的化工原料味道。“生产非遗产品时,绝对不能过度开发,背离手工技艺原貌。”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吕品田觉得,要保持传统技艺的流变性,但同时又不至于“流失”其核心技术和人文蕴涵。

在传承人培养方面,非遗保护专家刘锡诚也提醒,很多人一拥而上学艺,追求速度,会背离学艺的初衷,导致技艺无法真正得到发展,而只能被一时利用。

据悉,2003年就开始酝酿的我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有望近期出台,将使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有法可依”。(节选自新民晚报 王瑜明)









>>>>强调:博友欲访问更多相关精彩图片,请点击进入


感动您心情的文字:许你一个暖暖的冬天(组图)http://image.gbq.cn/userphoto/20021205/330106.gif
直击:纽约曼哈顿唐人街遭遇火灾(组图)
潘星谊,昨天的明天从什么地方开始?(组图)
第81届奥斯卡:《贫民富翁》独揽八奖 温斯莱特首封后完全获奖名单
第81届奥斯卡:章子怡现身奥斯卡的十大精彩瞬间(组图)
第81届奥斯卡:惊艳群芳的十大男星
第81届奥斯卡:十大女星红毯争艳(组图)
第81届奥斯卡:红毯上十佳“情侣”搭档
09年2月19日实拍:北京玉渊潭公园美丽雪景(组图)
遭范冰冰紧贴 周渝民一脸尴尬(组图) 盘点:中国十大电视剧穿帮镜头
黎姿漂亮婚纱照 乍泄春光无限(组图)
2009年北京第一场雪(组图)
新浪草根欢乐谷全接触(组图)
爱情礼物36计 相约烂漫情人节
情人BABY,被用心女人一再挽留
新浪10大草根情侣亲密瞬间(组图) 激情欢乐谷 KISS大比拼(组图)


【声明】娱乐无境界,转载是必然,潇彧咖啡娱乐糨糊,文章可随意转载收藏,但务必署名“潇彧”!
特别温馨提示:潇彧擅长情感、商务、娱乐、房产、汽车、旅行、访谈、评论等方面的写作,约稿请至:
QQ:32530018留言(注明工作),或将约稿事项直接发送邮件:balecy@gmail.com,非诚勿扰,谢谢合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