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画的美学内涵和传承与转型:文化精神为体,笔墨技巧为用

(2018-09-13 10:28:29)
标签:

国画山水

艺术

水墨

文化

东元智库

分类: 艺术影视*美学美术


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求新求变,成就了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文化基因的塑造。


主客观关系是中国画学中极其重要的问题,“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这一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国画学中实际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美学体系,这一体系包含着传写性(写实性)与倾泻性(写意性),二者互制互动,构成中国画民族审美特质的核心支柱。


传写性偏于客观、写实,倾泻性则偏于主观、写意,二者之间和谐互生,才能达到中国画的至高境界,正如齐白石所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国画的美学内涵和传承与转型:文化精神为体,笔墨技巧为用

陆俨少国画作品:江深草阁


空间观念和笔墨问题同样是中国画的本质要素。“以大观小”是中国式的独特的空间思维智慧,由《周易》而来的这种“观”的思维方式,是中国画特有的“游观”智慧的体现。

传统山水时空是用笔墨组合的、主观化的时空。但笔墨的提炼和主观化的表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容易模式化。这种时空的虚拟性和模式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画从现实时空中吸纳、丰富艺术形象的种种通途,中国画在向现代的转型中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中国画的笔墨问题历来争讼不断。文化精神为体,笔墨技巧为用。从这个观念出发,笔墨没有独立自主性,是精神、境界为笔墨提供了精神基础。也就是说,中国画的笔墨所具有的文化根源断然不能忽视,用传统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精神,借古开今,不仅有着诸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值得选择的道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