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杂谈读书文化谈天说地 |
分类: 出版编务*好书推荐 |
《中国之旅》是一部旅行散文集,但我却当成历史读。秋雨先生以隽秀清丽的文字把华夏东西南北中最有情趣和内涵的景致娓娓道来,令人如亲临其境,这对我这个即便节假日也鲜出家门远足的人确乎填补了许多遗憾。然而,我更感激秋雨先生的是,他用平实的笔触描述的那一个个命运多舛却不屈不挠的历史人物带给我以教益。
在书中,秋雨先生对处处景观胜地的描述不吝笔墨,但浓墨重彩的还是那与景观胜地密切相关的人物和历史,而且往往最撼人心扉的正是那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坎坷人生经历。或许与先生自己多年来被是是非非、似是而非、今是昨非牵连有关,书中多论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刚直秉正却屡遭贬谪之辈,如苏东坡,如朱熹,如柳宗元……
读书中《黄州赤壁》方对苏东坡有了真正了解。才华横溢的苏东坡恰为横溢才华所累,懵懂中身陷“乌台诗狱”,受尽屈辱摧残,蒙冤无处申诉,诬陷者恣意妄为。文化名人的无奈和凄楚令人心悸。恰如秋雨先生所说: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大学者朱熹其学术成就彪炳史册。他的社会地位和官职令人仰视,但他却执意要做教师,因为他把教育看成是恢复人性、改变素质的根本途径,认为离开了这一途径,几乎谈不上社会和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在他看来,天底下再没有任何一种事业比教育更重要。于是,朱熹到了岳麓书院执起教鞭,听课者蜂拥。后朱熹做了湖南安抚使,更重视书院建设并使书院一派繁荣,学者云集。然而,谗言和迫害也随之而来:朱熹被免职,学生被拘捕,著作被禁。
构建华夏文学世纪高峰的柳宗元先贬湖南永州,再贬广西柳州,蛰居瘴疫猖獗之地,亲族友人疏远,地保时时监视。正当盛年无可奈何叹悲凉:“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中国文人的悲剧在一代文豪身上延续。
秋雨先生的笔触沉甸甸,如泣如诉,但也不无亮色。历来有无行文人、无聊文人、无耻文人,但历来从不缺少有志、有才、有德、有傲气也有傲骨之文人。“染缸文化”没有使苏东坡的天真泯灭,难言的孤独悄然蓄积着精神的力量,灵魂虽然寂寞,但虚妄之于绝望正是希望之所在。于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轰然问世,冥冥中射出一道天光。大江东去,卷起千堆雪。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再说朱熹。学生受他株连一个个踏上生命最后的跑道,既然如此,老师也应该死得像个老师。他避居山洞,依然没有停止讲学,尽管当权者虎视眈眈,更有好事者嚼舌进谗。直到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依然念念不忘那几个死于贬所的学生。1199年3月9日,朱熹病死。这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之死,因为他晚年所遭受的灾难完全来自于他的学术和教育事业。
还有柳宗元。在不毛之地,伴随着一札诗文,他利用小小的贬谪官职,挖井,办学,种树,修庙,释放奴婢,按着一个正值文人的心意,逐一实现余生所愿。他凭着个人的文化人格,在无数敬仰者的心底构筑起一座高风亮节的丰碑。
这是一部写佳境美地的游记,可是,秋雨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了又想:中国文人每每遭难于做了官僚的文人,古来有之,今日依然,更何况世俗的社会机制犹如一张遮天蔽日的网。不甘于做无行、无聊、无耻文人,不屈服于邪恶和奸佞,就要做好遭难的准备,而磨难是一笔财富,一笔个人享受也能与他人分享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