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学者最缺乏什么

(2006-08-10 08:56:35)
分类: 谋略*东元创意智库

中国学者最缺乏什么

学者,即做学问的人。做学问首先要有正确的治学动机,那就是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引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社会,创造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然而,当今社会的浮躁和功利使得许多学者迷失了方向,虽然头罩种种五彩夺目的光环,学问上却鲜有真正为学界所承认的成就。更有人耽于功利而不惜丧失学术道德,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玷污了学术殿堂,遭到世人唾弃。这样的学者缺乏志向。

 

也有一些学者治学没有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没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坚持唯心论的形而上学,偏激而非理性,假似是而非以招摇蒙骗,哗众取宠,甚至把学术问题庸俗化,对社会公众以误导。同时,也恰恰是这类学术骗子对那些真正执着于学术探索和研究并每每提出真知灼见的学者进行非难,造谣惑众,混淆视听,散布流言蜚语,不惜栽赃陷害,余秋雨先生的遭遇就是最生动的事例。这样的学者缺乏良知。

 

还有不少学者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更没有做到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埋头伏案,吃苦耐劳。做学问,应该在图书馆,应该在实验室,应该在电脑屏幕前,应该在显微镜下,然而,不少学者热衷于在酒吧,在旅游胜地,在桑拿浴室考察研究,真不知能做出什么学问。实际上,有的学者打着做学问的旗号在假公济私,甚至助秦为虐。这样的学者缺乏敬业精神。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中国学者最缺乏的是“独立之精神”。境外有学界人士贬低中国所谓一流经济学家不具备研究生水准,这不无偏颇,但也说明了一些问题。试问有几位学者能够提出并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遗憾的是图解政策的多,随声附和的多,更有趋利而弃义甘做帮佣者。应该说,中国目前的大小环境已经充分提供了让学者能够阐发并坚持独立见解的平台和空间,而且中国的现代化和社会文明建设需要有独立见解并能坚持独立见解的学者。这方面有陈寅恪先生做榜样,建议大家捧读《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我不敢把自己当作学者,但有意做学问。上述种种“缺乏”也能从自身找到影子,我愿意反躬自省,并愿与诸学兄学弟共勉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