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尘子译:千古奇书《人物志》:九征

(2007-11-01 11:42:54)
标签:

人文/历史

云尘子

人物志

分类: 博览群书
 

第一

(人物情性志气不同,征神见貌,形验有九。)

 

盖人物之本,出乎情性。

(性质禀之自然,情变由于染习。是以观人察物,当寻其性质也。)

成就人物之根本,出于情感与本性。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圣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知无形状,故常人不能睹,惟圣人目击而照之。)

情感与本性之义理,极为微妙而幽隐,若非圣人之明察,谁能得其究竟?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

(质不至则不能涉寒暑,历四时。)

大凡有血气之人,无不含容元气太极而成其资质,

 

禀阴阳以立性,

(性资于阴阳,故刚柔之意别矣。)

秉承阴阳而确立其本性,

 

体五行而著形。

(骨劲筋柔,皆禀精于金木。)

体现金木水火土五行而显现其形体。

 

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由气色外著,故相者得其情素也。)

一旦有其形体资质,便可以就此而探求。

 

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

(质白受采,味甘受和,中和者百行之根本,人情之良田也。)

大凡人之资质量度,以中和为最可贵。

 

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

(惟淡也故五味得和焉,若苦则不能甘矣,若酸也则不能咸矣。)

具有中和之资质者,定然平和、淡泊而无偏颇之味,

 

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平淡无偏,群材必御,致用有宜,通变无滞。)

所以能够调和而成就五种人材,变通转化而符合节律。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聪明。

(譬之骥,虽超逸绝群,若气性不和,必有毁衡碎首决胸之祸也。)

因此,观察人之资质,定要先察明其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其是否耳聪目明。

 

聪明者,阴阳之精。

(离目、坎耳,视听之所由也。)

耳聪目明,是阴阳之精华。

 

阴阳清和,则中睿外明;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

(耳目监察,通幽达微,官材授方,举无遗失。)

阴阳清正而和融,则内心睿智而外表明达;圣人淳朴而光照人寰,能够兼有睿智与明达之美,可知微妙之玄机,亦可知显露之事理。

 

自非圣人,莫能两遂。

(虽得之于目,或失之于耳。)

若非圣人,无人能够达到此两方面。

 

故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於玄

(达于进趋而暗于止静,以之进趋,则欲速而成疾,以之深虑,则抗夺而不入也。)

因此,明达之士,通达动态之机理,而不见其内在之玄秘;

 

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於速捷。

(性安沉默,而智乏应机。以之闲静,则玄微之道构,以之济世,则劲捷而无成。)

玄秘深思之人,认识到静态之本原,而难察变幻迅捷之情事。

 

犹火日外照,不能内见;金水内映,不能外光。

(人各有能,物各有性,是以圣人任明白以进趋,委守成于玄虑,然后动止得节,出处应宜矣。)

犹如火光、天日光照其外,而不能照见自我;金镜、水面能映像于其中,而不能放光芒以照其外。

 

二者之义,盖阴阳之别也。

阳动阴静,乃天地之定性,况人物乎。)

二者之义理,大概是阴阳之区别。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体矣。

(筋勇色青,血勇色赤,中动外形,岂可匿也。)

若要量度其人之才能资质,可由五物察究。此五物之征兆,亦各自显露于其形体。

 

其在体也:木骨、金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五性者,成形之具。五物为母,故气色从之而具。)

在形体之中,骨骼属木,筋脉属金,气息属火,肌肉属土,血液属水,此骨骼、筋脉、气息、肌肉、血液五物,正是木、金、火、土、水五行之形象。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

(五性不同,各有所禀,禀性多者则偏性生也。)

五物之实体,各有所助益。

 

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木则垂荫,为仁之质。质不弘毅,不能成仁。)

因此,骨骼直正、温润而柔韧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心胸博大而坚强持久,为仁之资质。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也。

(火则照察,为礼之本。本无文理,不能成礼。)

气息清淳、端正而舒畅者,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文采粲然而有条不紊,是礼之根本。

 

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贞固也者,信之基也。

(土必吐生,为信之基也。基不贞固,不能成信。)

肌体端庄、匀称而不虚者,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正直稳重而坚守节操,是信之基础。

 

筋劲而精者,谓之勇敢;勇敢也者,义之决也。

(金能断割,为义之决。决不勇敢,不能成义。)

筋脉有力、劲挺而精秀者,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勇武不屈而果敢决断,是义之标准。

 

色平而畅者,谓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

(水流疏达,为智之原。原不通微,不能成智。)

气色调和、平正而顺畅者,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通达事理而明察秋毫,是智之本原。

 

五质恒性,故谓之五常矣。

(五物,天地之常气。五德,人物之常行。)

五种资质源于本性而不变,因此叫做五常。

 

五常之别,列为五德。

五常各有不同,依此体现为五德。

 

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

(温而不直则懦,扰而不毅则剉。)

因此,温润、直正而驯服、刚毅,是木之德。

 

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

(刚而不塞则决,弘而不毅则缺。)

刚健、充实而博大、坚毅,是金之德。

 

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

(愿而不恭则悖,理而不敬则乱。)

质朴、谦恭而可塑、顺物,是水之德。

 

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

(宽而不栗则慢,柔而不立则散。)

宽容、严密而能容、可立,是土之德。

 

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

(简而不畅则滞,明而不砭则翳。)

简约、条畅而明确、疗病,是火之德。

 

虽体变无穷,犹依乎五质。

(人情万化,不可胜极,寻常竟源,常在于五。)

即使形体多变而无穷尽,仍然会依据五种资质而存在。

 

故其刚、柔、明、畅、贞固之徵,著乎形容,见乎声色,发乎情味,各如其象。

(自然之理,神动形色,诚发于中,德辉外耀。)

因此,其刚毅、能容、简明、稳正之表征,显露于形体容貌,呈现于声音表情,发散于情感气味,各自依照其形象。

 

故心质亮直,其仪劲固;

因此,心地与资质光亮、直正,其仪容则强劲而稳固;

 

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心地与资质美善、果决,其仪容则精进而勇猛;心地与资质平和、顺物,其仪容则安宁而闲逸。

 

夫仪动成容,各有态度

仪态变动而形成容色,各自有其仪态气度。

 

直容之动,矫矫行行;休容之动,业业跄跄;德容之动,顒顒卬卬。

直正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勇武出众而健步刚强;美善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强健可畏而步若飞扬;合德之仪态变动,其容色庄严肃穆而令人敬仰。

 

夫容之动作,发乎心气;

(心气于内,容见于外。)

容色发生变动,由心田之气息引发;

 

心气之,则声变是也。

(心不系一,声和乃变。)

心田之气息的征兆,即表现为声音的变化。

 

夫气合成声,声应律吕

(清而亮者律,和而平者吕。)

气息相合而成为声音,其声音与律吕节奏相应和:

 

有和平之声,有清畅之声,有回衍之声。

(心气不同,故声发亦异也。)

有和谐平淡之声音,有清新流畅之声音,有迂徐悠长之声音。

 

夫声畅於气,则实存貌色;

(非气无以成声,声成则貌应。)

声音由流畅之气息而形成,则其效果表现于相貌表情。

 

故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声既殊管,故色亦异状。)

因此,真诚之仁者定然有温和宽容之表情,真诚之勇者定然有慎重奋发之表情,真诚之智者定然有开明通达之表情。

 

夫色见於貌,所谓神。

(貌色徐疾,为神之征验。)

表情体现于相貌之上,即是心神之表征。

 

神见貌,则情发於目。

(目为心候,故应心而发。)

心神之表征表现于相貌之上,则情感由目光表露出来。

 

故仁目之精,悫然以端;

(心不倾倚,则视不回邪。)

因此,仁者目光之精神,诚实而端正;

 

勇胆之精,晔然以强。

(志不怯懦,则视不衰悴。)

勇者胆气之精神,光亮而强盛。

 

然皆偏至之材,以胜体为质者也。

(未能不厉而威,不怒而严。)

然而此皆偏重某一方面而有很高造诣之人材,因其是以偏胜之性为资质者。

 

故胜质不精,则其事不遂。

(能勇而不能怯,动必悔吝随之。)

因此偏胜之资质不能精要,则其事不能成功。

 

是故,直而不柔则木,

(木强激讦,失其正直。)

因此,能直而不能柔则过于质朴,

 

劲而不精则力,

(负鼎绝膑,失其正劲。)

能刚劲而不能精要则过重武力,

 

固而不端则愚,

(专己自是,陷于愚戆。)

坚定而不端正则愚蠢,

 

气而不清则越,

(辞不清顺,发越无成。)

任气而不能清正则迂阔,

 

畅而不平则荡。

(好智无涯,荡然失绝。)

畅达而不能平和则飘荡。

 

是故,中庸之质,异於此类

(勇而能怯,仁而能决,其体两兼,故为众材之主。)

因此,适中不变之资质,与以上各类人材不同。

 

五常既备,包以澹味,

(既体咸酸之量,而以无味为御。)

五常完全具备之后,以平淡之气味加以包容;

 

五质内充,五精外章。

(五质澹凝,淳耀外丽。)

五种资质充实于内,五种精神显露于外。

 

是以,目彩五晖之光也。

(心清目朗,粲然自耀。)

因此,目光之神采有五种光辉相交映。

 

故曰:物生有形,形有神精;

(不问贤愚,皆受气质之禀性阴阳,但智有精粗,形有浅深耳。寻其精色,视其仪象,下至皂隶牧圉,皆可想而得之也。)

所以说:万物产生则有其形体,形体形成则有其神气精灵。

 

能知精神,则穷理尽性。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拟诸形容,故能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能知其神气精灵,则能通达天理本性之究竟。

 

性之所尽,九质之也。

(阴阳相生,数不过九,故性情之变,质亦同之。)

本性能通达,便可知以下九种资质之表征。

 

然则平陂之质在於神,

(神者质之主也,故神平则质平,神陂则质陂。)

如此说来,(九种资质之表征表现于以下九个方面),平正与偏斜之资质在于神气,

 

明暗之实在於精,

(精者实之本,故精惠则实明,精浊则实暗。)

明达与暗昧之结果在于精灵,

 

勇怯之势在於筋,

(筋者势之用,故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

勇敢与怯懦之情势在于筋脉,

 

强弱之植在於骨,

(骨者植之基,故骨刚则植强,骨柔则植弱。)

强健与柔弱之树立在于骨骼,

 

躁静之决在於气,

(气者决之地也,气盛决于躁,气冲决于静矣。)

浮躁与宁静之标准在于气息,

 

惨怿之情在於色,

(色者情之候也,故色悴由情惨,色悦由情怿。)

凄惨与愉悦之情感在于表情,

 

衰正之形在於仪,

(仪者形之表也,故仪衰由形殆,仪正由形肃。)

衰弱与旺正之形体在于仪态,

 

态度之动在於容,

(容者动之符也,故动则容态,正动则容度。)

情态与气度之变动在于容色,

 

缓急之状在於言。

(言者心之状也,故心恕则言缓,心褊则言急。)

舒缓与急迫之情状在于言辞。

 

其为人也:质素平澹,中睿外朗,筋劲植固,声清色怿,仪正容直,则九皆至,则纯粹之德也。

(非至德大人,其孰能与于此。)

具备适中不变资质之人,质朴素雅而平和澹泊,内心睿智而外表爽朗,筋脉刚劲而骨骼坚硬,声音清正而表情愉悦,仪态端正而容色直诚,如此则九种资质之表征皆能具备,即是纯粹之品德。

 

有违,

(违,为乖戾也。)

此九种资质有所背离,

 

则偏杂之材也。

(或声清色怿,而质不平淡。或筋劲植固,而仪不崇直。)

则是偏精或驳杂之人材。

 

三度不同,其德异称。

(偏材荷一至之名,兼材居德仪之目,兼德体中庸之度。)

气度之不同可分为三种,其品德亦有不同名称。

 

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

(犹百工众伎,各有其名也。)

所以,偏精独诣之人材,以其所偏精独诣之材而自称;

 

兼材之人,以德为目;

(仁义礼智,得其一目。)

兼具多方材质之人,以品德为重;

 

兼德之人,更为美号。

(道不可以一体说,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为仁,齐众形而不为德,凝然平淡,与物无际,谁知其名也。)

兼具各种品德之人,更有完美之名。

 

是故:兼德而至,谓之中庸;

(居中履常,故谓之中庸。)

因此,兼具各种品德而至于最高者,可谓之中庸,

 

中庸也者,圣人之目也。

(大仁不可亲,大义不可报。无德而称,寄名于圣人也。)

中庸是圣人之所重。

 

具体而微,谓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称也。

施仁以亲物,直义以利仁,失道而成德,抑亦其次也。)

具备各种品德之本体而不表露于言辞者,可谓之德行,德行是大雅之名称。

 

一至,谓之偏材;偏材,小雅之质也。

(徒仁而无义,徒义而无仁,未能兼济,各守一行,是以名不及大雅也。)

专于一门而达于最高者,可谓之偏材,偏材是小雅之资质。

 

,谓之依似;依似,乱德之类也。

(绝讦似直而非直,纯宕似通而非通。)

具备一种品德之表征而不能兼备其它者,可谓之依似,依似是似是而非之最易乱德之人。

 

一至一违,谓之间杂;间杂,无恒之人也。

(善恶参浑,心无定是。无恒之操,胡可拟议。)

在某方面至于最高而在另一方面却背离品德者,可谓之间杂,间杂是变化无常之人。

 

无恒、依似,皆风人末流;

(其心孔艰者,乃有教化之所不受也。)

变化无常与似是而非者,皆附庸风雅之诗人末流。

 

末流之质,不可胜论,是以略而不概也。

(蕃徒成群,岂可数哉。)

末流之资质,不可尽述,因此略而不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