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旬老母挂号就诊见医生女儿,不是感人是悲哀

(2017-04-02 10:43:55)
标签:

杂谈

​​

​七旬老母挂号就诊见医生女儿,不是感人是悲哀

七旬老母挂号就诊见医生女儿,不是感人是悲哀


乔志峰


七旬老母挂号就诊,只因想看看当医生的女儿。每周三下午和周四上午,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生陆静的专家门诊时间,这也成了她与妈妈常有的见面方式。“只有这个时间,才有机会,了解家里人的身体状况。但是为了不影响工作,每次也说不上几句话。我知道,有的时候妈妈只是想我了来看看我,还会给我带点吃的。”陆静说。当问起多久没回过家了,陆静很羞愧地回答,“上次回家还是过年的时候吧,实在太忙。”(4月1日《金陵晚报》)


很显然,这是一篇正能量的正面报道,为的是赞颂当事医生乃至整个医务工作者群体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可实际上,“七旬老母挂号就诊见医生女儿”却并不让人觉得有多少感动,反倒心里很不是滋味儿——做医生的难道真的忙到这种地步,经年累月连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是她一个医生是这样,还是该医院人人如此?如系前者,为何不能让其他医生分担一下这位女医生的辛劳,非得把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她一人肩头?如系后者,医院为何不能增加人手、科学调配人员,非得让医生连轴转?且不说是否有把医生当“包身工”压榨的嫌疑,至少也有侵害医生的休息权甚至有违反劳动法的嫌疑吧?


实际上,明眼人一望便知,此新闻不过是一篇宣传稿罢了。媒体称:3月30日下午5点多,医院总机接到了患者田阿姨的电话,她讲述着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就诊时,该院心血管内科陆静副主任医师感动她的一幕。之所以强调是其他患者“偶遇”了“七旬老母挂号就诊见医生女儿”的感人一幕,无非是为了表明“先进事迹”是真实的,不是刻意为之。可是,即便其他患者给医院总机打了电话,又是谁向媒体爆的料呢?是医院总机,还是干脆就是媒体自己“发现”的?似乎有几分“此地无银”的意味。


类似的事情去年就出现过。“下一位。”“孩子,忙一晚上了,喝点水吧。”值班医生抬起头,发现面前的“患者”竟是自己的父亲。这段“父挂号见医生儿子,相见只为让你歇会儿”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视频中,一位老人来京看望医生儿子,正逢其值夜班患者不断,最后挂号以“患者”身份与儿子相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工作人员证实,视频由该院医生的真实经历改编,“原型”为急诊外科医生迟骋。即便事情是真实的,但视频是改编后拍摄的,很显然摆脱不了“表演”、“摆拍”的性质。


医生群体和医疗机构也开始注重宣传,原本无可厚非。最起码,说明医务工作者不再高高在上以“天使”自居,而是愿意更为平等地与患者和社会沟通、交流。缓和、解决医患矛盾,非常需要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沟通,通过媒体报道或拍摄宣传片的方式来增进彼此了解,也是值得尝试的有效方式。只不过,一定要真实、可信,不能随意改编,更不能策划新闻;不能煽情无度,更不能超出常理,宣扬不近人情甚至不要亲情的典型。否则不仅无助于提升医生的形象,反倒有副作用,说不定还会在客观上给社会风气带来负面影响。


其实,何止是医生群体呢,近年来不少行业在推出自己的先进典型的时候,都喜欢把“牺牲休息时间夜以继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带病工作”之类不太正常的行为拿出来大肆宣扬。我们不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有人这么做是为了“沽名钓誉”,但那些并无必要的“带病工作”和“夜以继日”,其本质并非“无私奉献”,既是拿自己的健康和合法权益开玩笑,也是对工作的极不负责——如此身体状况,能保障工作质量和效率吗?正如司机疲劳驾驶容易出事故、必须被坚决禁止一样,其他行业的从业者也不能疲劳无度,更何况是关乎患者生命健康安全的医生呢。


不管是医生还是其他职业,只需干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职责就足够了,我们并不要求他们做无谓的牺牲。时代不同了,社会评价标准也在进步,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科学合理,早就不再“以牺牲论英雄”了。“七旬老母挂号就诊见医生的女儿”不是感人是悲哀,类似的所谓正能量和正面报道,还是越少越好。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乔志峰评论”(qiaozhifeng000)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17-04-01/doc-ifycwyxr9049225.shtml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