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儿子抱母亲江边唠嗑”为何感人

乔志峰
儿子怀抱8旬母亲江边唠嗑:小时候她这样抱我。51岁的张永康像往常一样,抱着不能下地的母亲在江边聊天。当这一幕被人拍下,进而走红网络后,张永康却说自己做的这一切不值一提:“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抱着我,现在轮到我抱着她了。”(《扬子晚报》)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每一个为人子女者都应该做到的。这位张永康先生的做法之所以得到那么多网友的点赞,一方面在于他抱着母亲的场景是那么的温馨、那么的感人,同时更在于他那句朴素的话语,“小时候妈妈就是这样抱着我,现在轮到我抱着她了”,一下子触动了很多人心中最柔软的部位,甚至戳中了不少人的泪点。
张先生的情况比较特殊,母亲生病,他在母亲身边照料。而现实中更为普遍的情况,是父母在家,子女在外居住或在外工作,无法做到天天跟父母在一起。民政部副巡视员曾表示,中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很多人将“常回家看看”挂在嘴上、唱在歌中,可真正做到了没有呢?有网友曾经这样算过一笔账,算得人眼眶酸酸的,“我每年只在过春节时回一次家,如果爸妈能再活20年,最多能与他们再见20次面,我心里觉得很愧疚……”让不少人“有一种猛然警醒的感觉”。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算“回家次数”算出了游子对父母深深的愧疚,也算出了对亲情的重新审视。也许,这就是新老年法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群众基础”。我觉得,我们在算回家“次数”的同时,更要算算自己回家的“质量”,即使做不到“怀抱母亲江边唠嗑”,也要多陪陪父母,除了物质赡养,更要重视精神赡养。
表达亲情不需要过于看重形式,最关键的一条,是我们一定要有真心、有孝心。时代不同了,我们虽然不能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在父母膝下承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尽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并不妨碍我们享受亲情带来的滋养。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乔志峰评论”(qiaozhifeng000)
欢迎加微信869662393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s/wh/2016-09-21/doc-ifxwevmc5105002.s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