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牌“含金量”缩水回归理性

(2016-08-18 07:32:09)
标签:

杂谈

金牌“含金量”缩水回归理性

金牌“含金量”缩水回归理性


乔志峰

中国对金牌选手的奖励缩水:上届50万元本届20万元。对参赛选手来说,奥运金牌不只是一份荣誉,随之而来的还有经济奖励,一块奥运金牌能为运动员带来多少奖金呢?新加坡为奥运金牌拍出了约合563万元人民币的高额奖金,而中国为每块金牌提供的奖励是20万元人民币,是排名倒数第四少的国家,尤其相比伦敦奥运会时开出的50万元“巨奖”,里约金牌“贬值”了不少。(816日《济南日报》)

曾几何时,在体育赛事上获得奖牌特别是金牌,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情,不少运动员都以此“一夜暴富”。以至于当某运动员夺金之后,当即就有媒体记者不辞辛劳地为其计算奖金,从镇里的奖金到国家的奖金到企业的赞助,一笔笔、一项项,算得详尽非常、算得津津有味。更有趣的是,2008奥运会期间,在某个大网站上曾经出现了一个栏目,专门计算运动员的身价,并开了两个榜单,一个叫“今日身价TOP100”,一个叫“总身价TOP100”。为中国夺得首金的陈燮霞,据“估价”,身价当即达到上千万元。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并无“更值钱”之说——顶多,这只是一个“副产品”。拜托大家尤其是媒体,多关注比赛成绩和体育精神,别老算计金牌的“含金量”好不?体育毕竟是体育,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并非金钱所能衡量。一味关注体育所谓的“商业价值”和金牌的“含金量”,未免舍本逐末。

奥运金牌曾被赋予了体育之外的其他更多“意义”,在有些人看来重奖似乎也顺理成章。而实际上,给金牌开出重奖排名前五的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也是金牌小国,对荣誉的极度渴望让他们相信“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相比之下,金牌大国大多“抠门”得多,在奖金最少的国家中,英国是最低的,他们压根没有为金牌开出悬赏。越是大国越有自信,越是开放越对金牌表现得淡然。中国的“金牌观”经历了从热情追逐到逐渐淡化的演变过程,无疑是一种进步,回归理性。

除了国家,部分地方政府和商家也是重奖金牌的“生力军”,他们的奖励甚至还远超国家。商家无利不早起,虽然他们常打着各类冠冕堂皇的旗号,其本质无非还是“傍冠军”、“傍金牌”,进而招徕眼球、推广自己的品牌。如果全社会都对金牌不再过度追捧,商家无利可图,他们很快就会不再对金牌趋之若鹜。而某些地方政府动辄就大笔一挥“重奖”一把,奖金份量越来越重,就值得追问了:如此重奖,有何依据?奖金数目由谁确定?经过了怎样的程序?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重奖”的事情征求过纳税人的意见没有?可千万别是领导头脑一热的产物啊!

地方政府“重奖”之风之所以愈演愈烈,其根源在于公共财政缺乏有效监督。反正都是公家的钱,怎么花领导说了算,可不就想奖谁就奖谁、想奖多少就奖多少了嘛。政府动辄就随意“重奖”,显然有违公共财政的本质和宗旨。政府自身并不创造收入,政府手里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收,且政府本身也是由纳税人供养的,政府的每一项开支都应给予纳税人以充分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否则,便有违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义。由是视之,要遏制某些地方政府的“重奖癖”,单靠他们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立法和人大的监督来为公共财政套上“笼头”。该不该重奖金牌,不应由政府说了算,更不应由个别领导说了算,而应该由纳税人说了算。

现在,国家层面已经有了变化,地方政府是否也该对金牌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树立更为合理的政绩观、体育观和执政理念呢?等到本届奥运会闭幕,但愿不再出现一窝蜂重奖金牌的现象。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乔志峰评论”(qiaozhifeng000

欢迎加微信8696623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