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宽容舆情回应失误”是一种进步
乔志峰
国务院:政府人员回应重大突发事件失误要给予宽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对于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同时对于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8月13日《新京报》)
政府及时对重大突发事件和政务舆情进行回应,既是政务公开的需要,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不断提高,对政务舆情回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积极完善回应制度、规范回应流程、提高回应效率,无疑就显得非常重要。
不过,恰如媒体所言,作为政府部门的代表出面回应舆情往往也伴随着“风险”,回应时说出的话、做出的表情动作,往往会被放大,比如前些年火遍网络的“躲猫猫”、“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等,都引起了比较大的舆论关注。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毕竟是突发舆情,其中有些细节或许尚不完全清晰,甚至还有一些情况“不方便说”,对政府代表的要求就非常高,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用什么方式说,都是学问,考验的不仅是态度,有时候更是技巧。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希望政府代表回应时能守住两个底线,一是不说假话,二是尽量不要拿“无可奉告”来搪塞公众。即便确有需要保密而不方便回应的情况,也要做好解释。
在此次国办印发的《通知》中,特别规定了“回应内容应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力求表达准确、亲切、自然。”同时规定,对于出面回应的政府工作人员,要给予一定的自主空间,宽容失误。前者对回应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后者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回应工作的特性,给出了相应的发挥空间。不再求全责备,就能为政府代表减负,最大限度避免为规避风险而战战兢兢甚至不敢说话的可能。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当然,舆情回应很重要,对突发事件及时、高效地进行处置更重要。可以说,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妥善处置,是对舆情的最好回应。比如发生了安全事故,公众最关心的,一是伤亡人数,二是对死者及家属的善后工作,三是造成事故的原因,四是对责任人的依法处理,五是排查相关隐患,防止出现次生灾害。如果上述工作都做到位了,政府代表在回应时自然而然就能做到有问必答、言之有据,而无须顾左右而言他、拿“外交辞令”和模糊语言来打太极,进而减少失误、避免因言语不当引发新的舆情。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乔志峰评论”(qiaozhifeng000)
欢迎加微信86966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