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黑中介频洗白,谁之过?
乔志峰
房产中介乱象调查:黑中介为洗白频繁改名。每到暑期,租房市场都会随着毕业生的涌入进入“黄金季”,房租高涨、一房难求现象着实让许多租客犯了难。对此,一些黑中介瞅准商机,以低价房、虚假房源为诱饵,专门给租客挖坑。中新网记者调查发现,北京的一些房产中介虽然多次被租客揭发投诉,但仍通过频繁改名的方式继续存在。(8月6日中国新闻网)
房产领域水很深,黑心中介猫腻多。一不小心就被骗,稍不留神就坑爹。尤其是买卖二手房和租房子,有些黑中介坑了买主坑卖主、骗了房主骗房客,从当中上下其手、大赚黑心钱,根本不拿当事人的利益和权益当回事。曾几何时,一则《北京黑中介名单》引起网友追捧。因为不少网友在北京都有租房遭遇黑中介一事,大家纷纷在帖子后面跟帖,网上被曝光的黑中介名单也越来越长。有网友戏称,在北京租房子,如果没被骗过,都不算在北京混过。黑中介之猖獗、为害之烈,由此可见一斑。
网友自发曝光“黑中介名单”,折射出大家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堂堂首善之区、皇城根下,为何黑中介如此之多且如此猖獗?如果任由“没被骗不算在北京混过”的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不仅让诸多租房者受到伤害,也会给首都的形象抹黑。
黑中介该由谁来管?据媒体调查,“相关部门”包括以下几家:建设(房屋)行政部门,负责租赁市场、出租房屋建筑结构安全的监督管理和房地产经纪的行业管理;公安机关,负责出租房屋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和租赁当事人的户籍管理;工商部门,负责对经纪活动进行综合监督管理;如果租住地下室,还涉及民防行政部门;同时,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也多多少少涉及一些管理工作……这么多部门和单位都在管,但谁都管不住,这是典型的“九龙治水事难成”。权责不清、职责不明,难免会造成推诿扯皮、互踢皮球的问题。进一步理顺对房屋中介的治理机制,明确职责、厘清责任,已经刻不容缓。
并且,消费者被坑了之后还可能会遭遇维权难的问题,到处奔波讨说法,疲于奔命却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只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顶多也就是像有些网友那样,将自己的悲惨遭遇放到网络上进行曝光,提醒其他人不要上当。可是,房地产等领域比较专业,由于信息不对称,如果黑心中介故意要坑害消费者,即使再小心也可能防不胜防。
更耐人寻味的是,“黑中介名单”出自网友之手,是典型的“网友造”,而非由相关部门编制。而对“黑中介为洗白频繁改名”乱象的曝光,也是媒体调查后所为。按理说,相关部门既负有对黑中介的管理和打击之责,也有责任有义务对相关法规和情况进行宣传,以提高普通民众的防范意识。为何他们无所作为?网友们能搞出来的“警示材料”,相关部门不可能搞不出来;记者调查能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也不可能发现不了。如果只能让民众“自保”,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媒体去做,说难听点,还要相关部门干什么?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反扒地图”。一些地方的网友自发组织起来,根据自身经历和平时了解的情况,共同“绘制”出“反扒地图”,标明小偷经常出没的区域和公交线路,并以星级的形式标示出“贼灾”程度,目的是争取让这幅地图成为市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防护图”。市民居然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画出个“反扒地图”来,扒手之猖獗由此可见一斑。当地的公安机关难道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难道他们作为主管治安的部门,还没有市民掌握的情况全面?要知道,打击违法犯罪、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是他们的职责。正是他们工作不到位,才让市民不得不行动起来自我保护。
不管是“黑中介名单”还是媒体一而再、再而三的曝光,都是一面镜子,真实地照出了某些部门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感。但愿层出不穷的类似案例,能够让他们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知耻而后勇,生出尽职尽责的紧迫感来。管住黑中介,不能单靠消费者去提防、去吐槽,也不能只靠靠媒体曝光,归根结底还是需要监管部门拿出管理的措施和力度来,比如规范格式合同,对交易流程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等等。绝不能让黑中介换身马甲就洗白之类的乱象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