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贪官们,拜托请不要再自称“农民的儿子”!
乔志峰
落马官员忏悔:我是农民的孩子,曾1天仅吃1个红薯。出身农家,“我是一个农民的孩子”,是一些官员忏悔书中常常提及的内容。在湖南公布的7份忏悔书中,原临湘市市长龚卫国、原湘南学院党委书记肖地楚、原中南大学副校长胡铁辉均提到这一点。剥洋葱发现,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拥有苦难的童年,通过自己的辛苦奋斗,终于出人头地。“我生长在益阳桃江乡下,五岁就帮家里看牛,中学时,一年只有一条裤子过冬,一天最多吃一个红薯。”原中南大学副校长胡铁辉在忏悔书中回忆。(4月13日《新京报》)
贪官忏悔,往往很“动人”,捶胸顿足、痛哭流涕者有之,作揖下跪自扇耳光者亦有之。而自称“农民的儿子”、痛陈自己艰苦卓绝的“发迹史”,更是成为不少贪官不约而同的“规定动作”。或许,有的贪官确实在为犯下的罪行反思,忏悔是发自内心。然而,很多事实都告诉我们,贪官是最善于表演的群体之一,他们见风使舵的本事异于常人,他们的忏悔很多时候并不一定完全可信。有人曾经说过:“在教堂里忏悔的是西方人,在审讯室里忏悔的是中国人。”这话说得十分精辟,对诸多的贪官尤为适用。
也许有人还会奇怪,既然贪官的悔过不一定都是真的,他们为什么写起悔过书来都声泪俱下,显得那么的真挚感人呢?其实,这更容易理解。为了获得轻判甚至是活命,流点泪哭一鼻子算什么呢。何况,有些当官的平时就是演技出众的表演高手,一边在台上义愤填膺讲反腐,一边却在台下搞贪腐。都演了半辈子戏了,表演一场悔过戏还不是小菜一碟哉。贪官们此时的卖力表演,虽然不排除有忏悔的成分,但显然也不能排除他们怀有博取同情、获得轻判的意图,甚至有的贪官如此表演只不过是为了混淆视听、掩盖更大的罪行而已。
贪官卖力忏悔,也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少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也算是公仆们发挥余热,又“为人民服务”了一回吧。可让人难以忍耐的是:拜托贪官们,请不要再自称“农民的儿子”好不好?养不教、父之过,你们这不是打农民的脸吗?
你们在台上时处处享特权、高人一等,何曾知道自己也有爹?落马了才想起爹是谁,是否太晚了呢?
在媒体上看到这样一则心酸的新闻:安徽太和县一位85岁的老人在其子去世后无人照料,饿死在家。村干部面对指责回答:“谁让他没有儿子。”老人最后被村民凑钱安葬。“谁让他没有儿子”,据常理尤其是“古理”推断,也并不完全算错。“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古训,多少年来均被国人口口相传、奉为圭臬。如果老人泉下有知,当悔生子太少;惊悉老人惨状的某些旁观者,也必于心中盘算:儿子,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多生儿子!
可是,还是有点不对劲。老人的儿子死得早,村里为何不履行救助之责?眼瞅着耄耋老人活生生饿死,当地各级干部居然无动于衷,还发出“谁让他没有儿子”的冷漠声音,真不知道这些干部的心是不是肉长的。冷漠如斯者忝居官位,真让人为当地百姓一恸。
好吧,村干部“没文化”、“素质不高”,我们原谅他了。但村干部上边还有乡镇干部吧,乡镇干部上边还有县市领导吧,他们何以同样不管不问、无动于衷呢?不知道村里有这么一位悲惨老人,是失职;知道而不过问,是良心泯灭甚至是犯罪。电视上、报纸上,不经常有领导“访贫问苦”、“为民解忧”的报道吗?难道,所谓的“访贫问苦”和“嘘寒问暖”只存在于新闻中和镜头前?
老人的亲儿子死得早,可他应该还有很多很多“儿子”活着啊——各级官员不都喜欢标榜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吗?在大会上他们这么讲过,拉着农民的手的时候他们也这么说过;在报纸上说过,在广播电视里也说过。他们说得何其的亲热、何其的动情啊。然而,当农民真的遇到难处了甚至朝不保夕了,这些“儿子们”却统统没影了。这些自称“农民的儿子”的影帝们都哪去了?!
拜托,你们今后再也不要自称“农民的儿子”了!对这种名义上、口头上的“爹娘”,农民们承受不起,也丢不起这个人。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