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没有了公车,官员要不要学习“挤车秘籍”?
乔志峰
官员公车被取消后:挤不上公交,硬头皮步行80分钟。3月31日,浙江省级机关公务用车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107家省级涉改单位共取消公务用车1528辆,一般公务用车取消比例达76.3%,所有取消的公务用车封存停驶。“我们有位厅领导住得远,早上比平时提早了1个小时出发。”省民政厅副厅长罗卫红说,还有一个领导不会开车,早高峰没挤上公交又没打到车,就硬着头皮走了80分钟,还好出门早,没迟到。(4月3日《钱江晚报》)
以前,一旦某些级别不低的官员坐了一次公交或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很可能引发舆论关注,有赞官员“接地气”者,有质疑官员作秀的,也有理性的声音:老百姓天天上班坐公交,官员为何不能坐?如果官员坐公交成为常态,类似的争议不就会少很多吗?现在,随着公车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官员告别了公务用车,他们乘坐公交真的成了常态。官员也是“上班族”,并且是“公仆”,跟普通市民一样坐公交原本天经地义。引导更多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既能节能减排、减轻空气污染,又能节约不少费用,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与官员乘坐公交有关的新闻却并未绝迹,只是换了个角度。以前,与亲民、微服私访、偶遇等话题有关;现在,则多为一些有趣的“花絮”,比如开头提到的有的官员连车都挤不上,只好硬着头皮走了80分钟。当然,公众关心这些花絮,并非出于“看笑话”的心态,而是出于善意,同时更是为了感受这一前所未有的变化,对三公改革和反腐倡廉等工作给予了更多的期待。
官员挤不上公交车,说明官员以前挤车少,甚至对老百姓每天如何挤车出行的难处并不了解。媒体曾经报道,河北燕郊距天安门约30公里,很多北漂在这里安家,每天挤公交车进京,下班后花费数小时返回,日复一日重复着“双城生活”。80后北漂小伙梁爽总结说,早上要想挤上公交,第一要准:准确判断车停住时车门位置,第二要快:抢先一步占据有力位置。燕郊当然有其特殊情况,但毫无疑问,挤车已经成为很多普通国人生活的一部分,天天挤、月月挤、年年挤。如果让官员遇到这样的挤车场景,不知他们是否会被吓坏?
车改后,官员要不要学习“挤车秘籍”?虽然硬着头皮走80分钟也能到单位,可总不能老是这样吧,影响体力和精力,也会影响生活和工作。当然,学会挤车不仅是让官员学会一项新的“生存技能”,也有其他更多、更深层次的好处:一是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群众,体验民生疾苦,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之前,苏州的交通局长就是坐了一回非空调公交,亲身体验了一把“蒸笼车”,进而下决心提前将该市的非空调公交全部换掉;二是能让官员在决策方面更科学、更理性。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现宽几十厘米的公交站台,被市民戏称为“平衡木站台”。很多网友质疑,这些奇葩公共设施的设计者和决策者,说不定从来不坐公交车。现在,官员开始坐公交了,类似的奇葩事儿或许就会少很多了吧。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