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市委书记关微店,做该做的事
乔志峰
市委书记开微店被疑不务正业。“唐文忠的小店”可能是史上最短命的电商了。上线仅仅两个月,它的名字就消失在成千上万的卖家中。导致它消失的并非是惨淡的人气,事实上恰恰相反,是汹涌的舆论淹没了它。唐文忠的名片上写着吉林省敦化市市委书记的头衔,这位“一把手”在用电商加速推广当地特产时,索性把自己变成一张名片——用本名注册微店,在微信朋友圈卖力吆喝。如今,“唐文忠的小店”已经在沸沸扬扬中关闭。舆论的冷水泼在发展电商的热情上,浇灭了这个“过火”的官员微店。(3月2日《中国青年报》)
市委书记的微店开张没几天,就关闭了。表面上看是迫于舆论压力,而实际上是由于微店本身就存在着诸多的风险和问题。
首先,是政策和法规的风险。我们知道,国家公务员不得经商、办企业以及参与其他营利性的经营活动,而对于网店和微店这样的新生事物,此前也有了明确界定,党政机关干部和公务员开网店、做微商同样属于“违规从事营利活动”,将面临相应处罚。市委书记用自己的名义开微店,很容易踏上红线。
其次,是暗藏权力寻租等其他风险。据书记介绍,一个乡镇的书记成为他的分销商后,发展了37个三级分销商。想必不少人都会质疑,领导开店、下属捧场,真的是出于公心,没有一点其他因素?会不会有人为了让领导高兴,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人为哄抬网店业绩?
如果在经营过程中有意无意出现了权力的影响,那么这到底是市场经济,还是权力经济?
最重要的,还有一个领导干部摆正自身定位、严守职责本分的问题。我看到有个说法:市场并不需要“书记微店”,而是需要“微商书记”。我非常赞同。书记重视农产品的推销、对互联网经济给予了关注和重视,都是好事,但市委书记的职责,是抓全面工作,而非亲自上阵去搞经营,更非以个人身份开店。否则,不仅时间和精力受影响,还可能招来不务正业的嫌疑。做该做的事、守住权力的边界,实际上也是执政能力和科学发展观。
新闻链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