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乔志峰
也是醉了!广东个别项目完工了仍然年年砸千万资金。钱拨下去了,为何这么多单位没用上?审计发现,2014年度广东有784个项目预算执行率低于50%,涉及预算金额29.75亿元。也有个别项目已经完成多年,却仍然被年年安排千万元入账。对此,省政府解释,这是由于省文化厅未向省财政厅提出已完成相关任务,资金可不再安排的申请。省财政厅对收回该项资金没有充足的依据,因此延续安排了几年。(1月20日《南方都市报》)
项目完工仍年砸千万,涉事单位没有及时提出已完成相关任务,这是什么性质的行为?这笔巨款去向了哪里?是否应该对此进行责任追究?而财政部门呢,别人不提出来,就继续安排资金,是太马大哈,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抑或是故意为之、心照不宣?最起码,也存在把关不严、监管不力的问题。
不止是广东,也不止是2014年,每一次审计报告的公布,都会揭开不少单位存在的诸多问题,引发公众强烈关注。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当然是必须的;但违规违法者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惩,却是公众最期待的。
从2003年起,国家审计署每年都会掀起强大的审计风暴,审计出的问题也令人触目惊心。公众对此充满了期待,认为终于要对各种丑陋现象下猛药了。但毋庸讳言,有的审计风暴却往往是以“风暴”轰轰烈烈开始,以“和风细雨”静悄悄地结束。某些审计出的问题,或轻描淡写处理一下,或干脆不了了之。而公众“审计风暴后需要问责风暴”、“既要严审计,更要严问责”的呼声,却常被有意无意忽略。
现如今,某些单位和个人之所以敢于为所欲为、不把法律法规放到眼里,除了缺乏有效监管之外,还在于他们心存侥幸,认为即使被审计出来了也能轻易过关。问责的底线应该是不能逾越“热炉法则”,也就是“谁碰烫谁”,绝不姑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内部整改”之类的做法不是“审计风暴”的终点,下一步还须有严厉问责,让违规违法者付出代价。“既要严审计,更要严问责”能否形成常态?我们拭目以待。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o/2016-01-20/doc-ifxnrahr8575622.s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