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孩子“大人范儿”,谁该反思?
 
乔志峰
 
这几天,湖南某小学的一篇学生作文在各大社交平台疯转:该学生在学校打了预备铃后去厕所,遇上熟悉的值日生得以“开后门”。由此,孩子在日记末尾写道: 
 
虽然孩子童言无忌,对此无须过度解读,但小学生“大人范儿”的日记所折射出的问题,却依然值得我们反思。
 
曾经,著名作家二月河在谈到反腐时表示,腐败甚至渗透到一些地方的小学和幼儿园。“有的幼儿园小朋友和老师说,阿姨,我爸在煤电公司工作,你要是缺煤了就和我说一声。在小学阶段,一些小学生晋升班干部享受特权,可以免交作业。”二月河说的是实情,还是危言耸听?不管别人怎么样,反正我是相信的。几年前,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广为人知:一段“广州一年级小学生的理想”的采访视频中,一位6岁小女孩称自己长大了想做贪官,为什么呢?因为贪官“有很多东西”。这话虽然亦属童言无忌,却也足以令我们这些成年人直冒冷汗。
 
教育领域本来应该是一方净土,孩子本来应该是一张白纸,不该与社会不良风气同流合污。但一些事情似乎表明,某些地方的教育领域不仅没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反而变本加厉,成了不良风气的“放大器”。例如,现在社会上“官本位”盛行,某些学校里就班干部泛滥成灾,乃至于闹出了“拉灯委员”(就是每天负责开关电灯)一类的笑话。家长贪慕虚荣,学校便“官帽”奉上;应试教育和升学需要拉大旗作虎皮,学校便索性批发起“三好生”的头衔,一个班,几乎人人都有奖状拿……在这样的环境里,孩子又怎能不受到污染和伤害?
 
在震惊于“现在的孩子怎么了”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反思“现在的社会风气怎么了”。在不良社会风气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们很早便深刻领会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流行语的“精神实质”。更有甚者还可能迅速“早熟”,当官、搞关系、享特权成为他们懵懂的向往。
 
谁污染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相信每一个成年人都心知肚明。特别是家长,言传不如身教,在孩子眼里,家长是最好的老师。社会缺少诚信和规则意识,那么最基本的社会秩序也将受到冲击。如果大人在这方面出了问题,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很可能是难以挽回的。在对孩子的“大人范儿”感到惊讶的同时,包括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在内,都应该自查自省,并拿出实际行动来。
 
 
新闻链接
http://news.changsha.cn/h/187/20151230/384394.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