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乔志峰
5毛一盒的“烟”,中小学生“抽”着玩。中华、骆驼、555……一种外形酷似香烟的糖果最近卖得很火,小孩们或把“烟”叼在嘴上,或放在嘴里咀嚼,但更多的时候,他们学着大人的模样用食指和中指夹住,然后煞有介事地深吸一口……近日,记者在成都市区部分中小学附近的小商店里都见到了这种“香烟糖”,这也让很多家长感到担忧。一方面,他们担心这种价值0.5元的糖是否存在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也担心小孩子因为食用这种糖果而学会抽烟。(10月28日《天府早报》)
家长的担心并不多余。这种所谓的“香烟糖”,虽然外侧标注着生产日期、有效期、生产厂家的字样,但属于“三无产品”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我国已签署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明确规定“禁止生产和销售对未成年人具有吸引力的烟草制品形状的糖果、点心、玩具或任何其他实物”,其应该无法通过监管部门的批准。此类小食品的卫生和安全难以得到保障。更何况,“香烟糖”以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为“目标客户”,很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
那么问题来了:涉嫌违法且问题多多的“香烟糖”,何以公然在校园附近售卖,并且还风靡一时,在部分学生中成为一种“时髦”?食品安全归食药监部门监管,“三无产品”则应当由工商部门予以查处。出现目前这种状况,最起码上述两个部门存在管理不到位的可能。而学校和教育部门如果未能对“香烟糖”的蔓延引起足够重视,进而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对家长进行提醒、对不良商家予以举报,是否也有失职失职之嫌呢?
窥一斑而知全豹,由“香烟糖”的热卖,可以推知当地校园周边环境管理之混乱。那些靠学生赚钱的小商店,里边除了“香烟糖”,还有没有其他对孩子有害的小食品或商品存在?“香烟糖”应予清查,同时还应举一反三,好好规范一下校园周边商家的经营行为,不能任由他们钻到钱眼里,罔顾学生身心健康。
另外,问题小食品背后往往有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原料和添加剂供应、运输、生产、批发、零售等环节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对每个黑色链条都予以严管重罚,方能取得预期效果。
新闻链接
http://news.youth.cn/sh/201510/t20151028_72483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