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乔志峰
医生开4毛钱药治好病,家属:头次碰到这样的大夫。深夜挂急诊就医,
在现有物价水平下,4毛钱能买点什么呢?4毛钱就把病治好了,不仅让刘女士感到不可思议,想必很多听说此事的人也会感到惊讶。不少人或许还会由此联系到此前某些医疗机构频频曝出的各种负面新闻,比如过度医疗、一天收取病人72小时吸氧费、给男性查“阴道分泌物”等等,进而进行对比,生出“同样是医生,做人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的感慨。
我相信涉事的这位医生确实是位好医生,他严守职业道德,以治病救人为最高目标,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但同时,我觉得对这样一件事也不宜过度拔高、过度解读,因为其中可能有其特殊情况。从新闻里我们看到,这4毛钱的药所起的疗效,是将病人的血压降下去。或许,做到这一点原本就有虽然便宜却效果显著的药物,花不了多少钱。当然,有此类药物和治疗方法,不见得所有的医生都知道或愿意使用罢了。
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八毛门”事件:2011年有媒体曝光,一个出生仅6天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婴儿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即缓解了孩子症状。10万元手术费与8毛钱间的巨大反差,引起公众对此事的极大关注。后来,事情被证实有误,患儿父亲承认自己的无知及一时冲动使深圳儿童医院遭受社会舆论的冲击,对此真诚道歉;同时承认深圳儿童医院当初的诊断是正确的,8毛钱只是缓解症状,治好病还要有后续治疗。由此我也不由得想到:4毛钱将病人的血压降下来了,而治好他的病或长期保持血压正常,可能并非易事,也还需要其他药物或治疗手段。病人及家属恐怕还不到高枕无忧的时候,我们也不该此时便给事情下结论。
值得反思的是,“八毛门”中,患儿父亲陈先生向媒体爆料后,深圳当地媒体当天便以《婴儿被诊断要做10万元手术,最终吃8毛钱药痊愈》为题做出报道,被全国各大媒体广泛转载转播,掀起轩然大波。作为公共媒体,在报道新闻的时候理应慎之又慎,以免误导舆论。特别是遇到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更须多方求证,绝不可外行充内行,更不能“想当然”。在面对“4毛钱药治好病”之类的事情的时候,公众特别是媒体不妨再淡定一点,时间才是“疗效”的最好检验者。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5/1013/11/B5Q78D2V00011229.html
http://news.hsw.cn/system/2015/1012/3127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