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乔志峰
一两分钟就响一次,西安市民手机被陌生号码“呼死”。从最初的数十秒一次,到后来的一两分钟一次,近一个月来,一个来电显示为“限制”的号码全天候地拨打着孙女士的手机。孙女士知道手机是被人“呼死”了,但自己没有违法,也没有得罪过谁,是谁不停呼叫自己的电话?孙女士先后反映给中国移动和辖区派出所,但似乎无解。(10月9日《华商报》)
私用“呼死你”软件呼叫别人电话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通信自由,给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如果因此而错过了重要电话的打入和接听,损失就更大了。沾上了这种可恶的骚扰“牛皮糖”,简直甩都甩不掉,令人不堪其扰。
对这种明显的侵权行为,电信运营商应该负起责任来。用户遭受骚扰,运营商有义务为其解决问题、提供正常的消费环境。只可惜,运营商的回答却是:“目前从技术上还无法解决这种情况。”理由是:移动网络是面向公共大众的服务网络,针对某一单独号码呼叫另一号码的屏蔽技术尚不存在。这个理由其实并不充分。通信技术发展到今天,“屏蔽单号呼入”应该难度不大。没有这项技术,开发一个不就行了吗?既然运营商承认之前也曾多次接到过类似问题的反映,为何却至今无动于衷?是对问题不够重视,还是工作效率太低,抑或干脆就没打算解决问题?如此推卸责任、不把消费者的利益当回事,背后的根源恐怕还是出于利益考量——提供此类服务既麻烦,还需要付出一定的运营成本、带不来收入。如果是可以提高运营收入的技术或措施,不用消费者提醒,说不定他们早就一哄而上了。
运营商不管事儿,消费者只好报警向警方求助。那么,警方如何处理此类事件呢?据民警介绍,警方立案以造成实际损失或严重后果为要件,但这类事件往往没有带来明确的损失和后果,仅是给被呼者带来生活的不便;另外,即便立案,目前的“呼死你”软件可以任意设置呼叫号码,很难取证。常言说得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负有维护社会治安之责的警察,必须与时俱进、对不断出现的各种侵害他人正当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进而拿出管理和打击的办法来。连警方面对“呼死你”也没辙,并且还理直气壮地推诿扯皮,难道消费者遭遇了“呼死你”,就只能任其绑架、自认倒霉?
况且,“呼死你”之所以盛行,还源于相关软件泛滥成灾。记者通过网络查询发现,各种“呼死你”可谓琳琅满目。时下,这种“呼死你”软件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被许多普通网民采用。对此类软件的非法开发者、售卖者以及网络平台的提供者,为什么不加大打击力度呢?管住了源头,类似问题不就“釜底抽薪”了吗?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给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有不少烦恼如影随形。电信骚扰和电信诈骗,就是最常见的问题。消费者早就怨声载道,媒体也屡屡曝光,可情况却依然如故,且在一定范围内还有愈演愈烈之势。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市民手机被“呼死”之类的问题并非“无解”,关键要看运营商和相关部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