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乔志峰
江西省防汛工作电视电话会,省长批评一迟到的厅局负责人。在4月1日召开的全省防汛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江西省长鹿心社对某厅局负责同志迟到一事,当场提出批评:开这么重要的会,为何迟到?倘若是在抢险救灾,这迟到15分钟要耽误多少事啊!省长一席话直截了当,不避不绕,戳到了作风问题的痛处,令人警醒。(4月2日《江西日报》)
省长对迟到者当场提出批评,并不因其是厅局负责人而留面子,确实“不避不绕”,充分显示了从严治吏的力度和决心。媒体公开披露此事,并毫不避讳地对作风问题提出批评,无疑也发挥了一定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可圈可点。美中不足的是,相关文章对受到省长批评的“厅局负责人”的真实身份采用了“模糊处理”,不仅没有直接点名,甚至连是哪个厅局都没有提到。这难免让人看后一头雾水:省长到底批评了谁?
追问“省长到底批评了谁”,并非单纯出于好奇,更非幸灾乐祸,想故意看“厅局负责人”的笑话。只不过,既然是批评,就应该让大家知道被批评者的身份。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难免让批评的力度和惩戒作用大打折扣,很难惩前毖后。
现在,某些媒体的报道或领导的讲话中,似乎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表扬者直呼其名,批评者常以“某”代替。甚至就连某些贪腐案件的披露新闻中,涉事的贪腐官员也常常叫“某”。把那些犯错的官员拉出来晒晒,难道就那么难吗?难道这也是出于“保护干部”的考虑?直呼其名,不会像有些人担心的那么严重。对犯错的官员,不光要批评,更要不留情面直指其名。这样做,才能让被批评、被曝光者怵然而惊,同时也能对其他人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
新闻链接
http://www.aiweibang.com/yuedu/20206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