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接受采访前需要什么“沟通”?
(2014-07-08 17:38:03)
标签:
二级运动员官员处长高考央视记者 |
分类: 时评 |
官员接受采访前需要什么“沟通”?
乔志峰
河南官员被央视记者问懵,称问前能否先沟通下。漯河高级中学今年74人获10分的国家二级运动员高考体育加分,人数众多引发公众质疑。央视记者采访河南省体育局宣传处处长:“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审查具体由谁来做?”处长犹豫了一会说“能不能你问之前咱先沟通沟通?”
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审查具体由谁来做,按常理来看,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身为体育局的宣传处处长,不可能连这点情况都不掌握,如实作答就行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把处长问懵了,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出了丑。这难免让人生疑:处长到底在担心什么?难道当地的二级运动员资格审查确实存在猫腻、见不得人?
“能不能你问之前咱先沟通沟通”,想必媒体人对此要求并不陌生,不少官员在接受采访之前都曾提出来过。有的官员是出于对采访的重视,为了准备更充足的资料、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的官员则是由于水平有限、经验不足,离开了秘书事先准备的发言稿就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同时,还不能完全排除一种可能:有些“沟通”,其实指的是做记者和媒体的“工作”——问题敏感、事关“稳定”,咱能不问这个吗?咱能不报道吗?更有甚者,所谓的“沟通”还包括拉关系或请记者的上级进行干预,以便将批评和曝光的报道压下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位河南官员嘴里的“沟通”到底是啥意思、他需要什么样的“沟通”,或许只有他心里最清楚。幸亏他遇到的记者很讲原则,不仅没跟他“沟通”,还将搞笑的一幕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了电视观众面前,为其“立此存照”。
近年来,高考加分饱受诟病,而体育加分等方面频曝丑闻,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此前,只有1000多名考生的学校、获得体优生加分者却高达87人的辽宁本溪高中,就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媒体和公众纷纷质疑这里边存在弄虚作假。事情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7月2日,辽宁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学校组织获得加分的高考体优生自证真伪。本溪市原有168名加分考生,有74人主动放弃;本溪市高级中学原有87人,58人选择放弃。很显然,这些主动放弃加分者,都存在问题和猫腻。从央视的报道来看,河南漯河的情况恐怕也差不多。连“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审查具体由谁来做”都不敢回答的地方,能没有问题吗?
在现有体制下,高考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体制,而加分造假则将这种相对公平也破坏了。据媒体披露,现如今加分造假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黑色产业链,部分体育、教育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深陷其中。遏制这一乱象,不仅需要对造假考生予以处理,更要彻查背后的操作者和推动者。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牵头对高考加分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大复查,迫在眉睫;而司法部门的介入严打,现在看来也势在必行。至于突破口,不妨先从接受采访前需要“沟通”的官员和部门开始。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4/0706/21/A0GJADB3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