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数字“澄而未清”
(2013-04-20 07:35:16)
标签:
链接数据税收力证消息杂谈 |
分类: 时评 |
“三公”数字“澄而未清”
乔志峰
人民日报澄清每年三公消费9千亿:系捕风捉影。有消息称每年“三公”开支9000亿,人民日报称,对该说法进行多方调查核实,发现最早提出者也无法提供准确来源;每年公车消费1000亿-4000亿都不是官方来源,不足为信;2004年“三公”支出1201亿元,该数字属权威发布,但最新数据难提供。(4月19日《人民日报》)
每年“三公”开支9000亿等数字流传已久,不仅成为普通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常为一些专家甚至媒体频频引用。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组数字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恶劣”,相关单位才出于“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惜千辛万苦追根溯源进行调查,以力证其谬。
可是,“无法提供准确来源”、“不是官方来源”真的便系捕风捉影、真的便“不足为信”吗?得出这样的结论,恐怕也有点牵强。一方面,调查者的调查方式和准确性一定可靠吗?我对此存疑。另一方面,证明对方数字有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乃是你发布一个准确的数字。很显然,调查者并没有这样做。因此,我觉得他们虽然很努力地为“三公”数字澄清,却“澄而未清”,自身也难逃“捕风捉影”之嫌。
实际上,让调查者拿出一个准确而权威的数字来,确实有点勉为其难了。“三公”消费每年到底花多少钱,或许原本就是一笔糊涂账,没有几个人可以精确进行统计,也没有几个人愿意对其进行统计。即便统计了,最大的可能也是作为国家机密而被严格保守。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三公”消费每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统计出来公诸于众,必会让大多数人骇然。9000亿已然很吓人,但我觉得,还不能完全排除实际花费超过9000亿的可能。看看周围呼啸而过的公车,想想某些公仆们的饕餮大口,再打听一下他们出国都干了些啥,还真想象不出需要多少纳税人的血汗,方能支撑他们无休无止的欲望。
政府自身并不创造收入,政府手里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收,且政府本身也是由纳税人供养的,政府的每一项开支都应给予纳税人以充分的知情权和决定权,否则,既有违公共财政的本质和宗旨,也有违责任政府的应有之义。“三公”消费至今尚是一笔糊涂账,连个公开的权威数字都没有,委实说不过去。究其根源,恐怕还是在于公共财政缺乏有效监督,给某些人制造了故意把水搅浑以便“浑水摸鱼”的机会。要想从根源上堵住“三公”消费的漏洞,必须在监督制约机制上下功夫,真正引入公众监督,从严治吏、依法治吏,给公共财政和权力戴上笼头。“三公”消费何时真正做到公开透明、不再扑朔迷离,就无须相关单位煞费苦心为其“澄清”了。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