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程序”为何引发“假摔”质疑
(2013-02-10 10:06:53)
标签:
链接我相信典型后门公众 |
分类: 时评 |
“严格程序”为何引发“假摔”质疑
乔志峰
云南:血铅事件被免官员履新职“通过严格程序”。近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因儿童血铅超标事件被免职的环保局局长李顺才履新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有网友戏称这是典型的官员“假摔”。鹤庆县政府回应称,这次任职调整通过了严格的组织程序。(2月8日新华网)
我相信李顺才履新职确实通过了“严格程序”。鹤庆县政府新闻办在通报中也列举了《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等作为依据。从相关规定和程序上来看,或许事情做得天衣无缝,并无任何纰漏。问题在于,既然是通过“严格程序”办理的事情,为何还是引发公众强烈关注并被质疑为“假摔”呢?这说明,相关规定和“严格程序”并未能带来公众认可的结果。
84名儿童血铅中毒的严重事件竟然还捋不掉一个官员的乌纱帽,估计只要是正常人都会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样的蹊跷事却实实在在发生了,并且还是假“严格程序”之名,非常的理直气壮。“通过严格程序”并不意味着问题官员的整个复出过程就公平、公正,也不代表着就一定不存在问题。假如在“通过严格程序”的前提下,仍然出现了各种问题,就更值得我们深思:所谓的“严格程序”合理吗?真的体现了民意吗?其本身是否有可能存在漏洞甚至是“先天不足”?
现在的很多事情,都符合“程序”甚至符合“先进理论”,却往往不符合民意,也不符合最基本的常识和公平正义。打法律法规的擦边球,甚至干脆根据自身需要制造法律法规,已经成了一些官员的拿手好戏。某些“程序”和规定,其实一开始就被掌控发言权的人给绑架了,留好了“走私”和暗箱操作的后门。既然“严格程序”引发了“假摔”质疑,这个“严格程序”是否有必要立即进行修订呢?惟有公众广泛参与制订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的程序,才有资格称得上“严格”,才不会成为“假摔”行为的遮羞布和挡箭牌。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