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反思“榜样治国”
(2013-01-17 09:12:01)
标签:
链接社会基础新民周刊对此不负责任杂谈 |
分类: 杂文 |
从“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反思“榜样治国”
乔志峰
兰考官员回应媒体指责: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2013年1月4日河南兰考城关镇一处居民楼发生火灾,7名被收养的孤儿遇难。之后围绕着“爱心妈妈”袁厉害和兰考民政局等,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批评称,兰考有些干部愧对焦裕禄。有兰考官员对此批评回应说“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因为他,兰考很出名,大家都盯着,都在对比。”(1月15日《新民周刊》)
“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兰考官员此语一出,立马舆论哗然。然而,从我目前所看到的网友和媒体评论来看,口径几乎是一边倒地在批兰考官员不负责任、麻木不仁。其实,从“倒霉就倒霉在焦裕禄”的雷人言辞中,我们可以反思的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我们一直信奉的“榜样治国”模式。
什么是“榜样治国”?简而言之,就是先在某个领域树立起一个所谓的“先进典型”,然后开动国家宣传机器大力宣扬,号召其他人向其学习,试图以“批量复制”的方式达到“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远大目标。扳着指头算一下,我们这几十年来树立的榜样可真不少,从雷锋到欧阳海,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以至于很多曾经红极一时的先进典型早已湮没在并不算长的岁月里,被人们淡忘。江山代有英雄出、各领风骚三五年,像极了娱乐圈里走马灯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把先进人物树为榜样号召其他人学习,或许也并不为错,“见贤思齐”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动力。然而,如果榜样过多过滥,恐怕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反倒可能产生反作用。“榜样治国”的传统套路坚持几十年不动摇,或有懒政惰政之嫌。至于那些形形色色因政绩需要、政治需要、维护合法性的需要、维护某些人地位的需要而隆重推出的榜样,比如白卷英雄张铁生之流,则注定会成为历史的笑谈,成为不正常年代的丑陋符号。
有些在民间口碑不错的榜样,是否真的值得学习也值得商榷。以焦裕禄为例,他最为拥泵津津乐道的先进事迹,乃是“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我从来认为,“带病工作”不仅是对自己身体的不负责任、很不人道,同时也是对工作、对老百姓的极度不负责任。病成那样,能保证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吗?为什么不去看病,把工作交给健康的年富力强的人去做?难道离开了一个病人,就没人能干这份工作了?请恕我直言,热衷于“带病工作”者,或系有自虐倾向,或系沽名钓誉,或系被所谓的“远大理想”、“高尚情操”和不正常的价值观冲昏了头脑、绑架了思想。同时也不排除一些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不过是权欲熏心、恋栈心切,死都不愿意放弃现有的位置和权力,千方百计要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有的榜样,比如赖宁,则更是非人性化甚至反人性的。
公务员(或所谓的“领导干部”、“人民公仆”)只是一种职业,跟工人、农民等其他养家糊口的职业并无两样。他们只需干好自己的工作、尽到自己的职责、对得起纳税人开的工资就足够了,我们并不要求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也完全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悲壮——当然,这个“悲壮”很多时候不过是演戏而已。先把自己放在一个虚幻的道德制高点上,强化了道德色彩和个人“魅力”,却淡化了责任与制度,与法制社会、责任政府和现代政治文明渐行渐远。某些榜样,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了维护人治和特权的工具。
古有包拯海瑞,今有焦裕禄孔繁森。由于几千年的独有历史和特定的现实环境,在中国社会的潜意识和明规则里,清官情结和好皇帝情结极其浓烈,这也就是“榜样治国”时至今日仍被奉为圭臬的社会基础。然而,不管多杰出多伟大的榜样,也抵不过一个好的制度。焦裕禄这个著名榜样是从兰考走出来的,可这个榜样连兰考本地的干部都教育不了,甚至有人还对其“深恶痛绝”,为当地拥有这样的典型而连呼“倒霉”。一场火灾烧出了多少丑陋,也将焦裕禄和所谓的榜样置于无比尴尬的境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不过是呓语或忽悠罢了。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关键时刻,榜样是靠不住的。惟有脱离了人治和忽悠的制度和法制,才值得依靠,才能引领我们走向真正的公平正义和现代文明。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