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生比大学生守规矩”
(2012-12-05 08:27:20)
标签:
中小学荆楚网过马路高中生信号灯杂谈 |
分类: 时评 |
为什么“小学生比大学生守规矩”
乔志峰
记者目击“中国式过马路”,小学生比大学生守规矩。12月2日是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安全日的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然而,记者随机走访武汉几所大学、小学发现,过信号灯,小学生过马路比大学生守规矩。(12月2日荆楚网)
小学生比大学生守规矩?记者的调查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几年前,上海市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公布了一份中小学生公共伦理素质调查报告,在公共关怀上,高中生素质不如小学生。对于“在公共汽车上是否该向老弱病残者让座”问题,有近1/3高中生表示“说不清”,近1/6高中生碰到老弱病残者可稳稳就座,而七成以上小学生表示认同。
好多年以前,笔者写过一篇题为《想起小时候》的小文,原稿已经找不到了。大意是:我在上小学的时候,真心真意做好事,以帮助别人为乐;长大后,却日益冷漠,以帮助别人为“傻”。武汉、上海两地分别由记者和专家调查出的结果,跟我的“成长历程”基本吻合――因此,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是认可的。
并且,我还想更进一步提出一个观点:当前社会,确实存在“年龄越大、素质越差”的问题,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再到踏入社会,很多人的公共素质是呈递减趋势的。
人之初、性本善,凝视初生婴孩清澈的眼眸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为其中的真纯赞叹、感动。上小学的孩子还是单纯的,他们相信老师、相信书本上的一切,像是一张没有被污染的白纸。等上了中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日益增长,也更多地接触到了社会,于是,他们变得“聪明”起来。等到上大学,尤其是踏入社会之后,社会这所大课堂教会了他们很多现实的东西,他们终于“长大成人”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以上所说的“成长历程”是个别的,并无“普遍性”可言;也许,有人会驳斥我的“谬论”,甚至说我是“愤青”。那么,请你心平气和做个调查好不好?或者你连调查都不用,夜深人静的时候扪心自问,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的“心路历程”就行了。正视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讳病忌医怎能进步。
为什么会出现“年龄越大、素质越差”的现象?恐怕不单单是个人的原因,教育、社会都难辞其咎。柏杨先生的杂文,我经常翻阅,每一次都感慨良多,印象最深的是“酱缸”文化的提法。荷花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人若想“处酱缸而不染”似乎很难。而现在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就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酱缸。“我们希望我们有充足的智能认清我们的缺点,产生思考的一代,能够有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使我们的酱缸变淡、变薄,甚至变成一坛清水,或一片汪洋。”――这20多年前的呐喊,今天听来依然是那么的迫切,那么的振耳发聩、催人猛醒。
新闻链接
http://news.cnhubei.com/xw/sh/201212/t2349950.shtml
中小学调查显示公共关怀高中生不如小学生
http://news.qq.com/a/20080317/000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