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不是“要钱不要命”
(2012-11-05 11:31:24)
标签:
宋体小康指数幸福感山西晚报教育产业化健康 |
分类: 时评 |
中国人是不是“要钱不要命”
乔志峰
调查显示涨工资最能提升幸福感,健康位居其次。《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研究室2日联合发布“2011-2012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健康和婚姻位居其次,“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11月4日《山西晚报》)
收入最重要,甚至压倒了健康和婚姻。那么,这算不算“要钱不要命”呢?我觉得不算。这年头,没钱你能生活得好吗?没有钱,你怎么孝敬父母,怎么维护婚姻,怎么供养孩子上学,生病了怎么看病?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大多数老百姓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感。而以教育产业化等为代表的“一切向钱看”的风潮,更是将沉重的社会重担都压在了普通百姓身上。很多本该由政府提供的服务反倒成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借口,很多公共资源反倒成了牟取私利的工具。老百姓最缺的就是“钱”,而作为没有灰色收入等其他收入的老百姓,“涨工资”理所当然就成了唯一的希望。即使中国人真的是“要钱不要命”,也是被逼的。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这样的现实,最起码反映出两个方面的社会问题:一是民生问题。为了生活或者说为了生存,连健康和婚姻都要靠边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二是分配体制存在的问题。同一个单位,领导的收入可以高达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普通职员的工资,可能连吃饭都紧紧巴巴。更别提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了。人社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中指出,一些高管与职工收入差距高达上千倍。而根据全国总工会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两成职工5年间从未涨过工资。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一些社会现状,同时也对今年第四季度即将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寄予更多的期待。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