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医
(2012-04-03 08:02:10)
标签:
宋体医疗哈医大茅台酒行业老乔乔志峰健康 |
分类: 杂文 |
杀医
乔志峰
近若干年来,关于医患矛盾的新闻层出不穷。最近引起反响最大的,当属“哈医大杀医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患者捅死一人、致伤三人事件,随后,在某网站一个6161人参与的调查里,4018人对此表示“高兴”。
这个事情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个刑事案件。但发人深思的是社会对此的反应,特别是竟然有很多人为医生被杀感到高兴。医生和患者本应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现如今却似乎成了一对“冤家”,患者防着医生,医生也对患者戒备重重。虽然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只是当今社会诚信危机的表现之一,但也有着医疗行业自身的特点和背景。以药养医、缺乏监管、医德缺失……一系列愈演愈烈的丑陋现象,共同构成了当前乱象横生的医疗环境。现在的一些药物特别是治疗肿瘤的药物,动辄就要数千甚至数万元,有的抗癌药利润竟然高达2000%,简直比贩毒和贩卖军火还要暴利。所以现在的医患关系紧张主要还是体制造成的,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成好人,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成坏人。在一个以牟取暴利为最高目标的丑陋的医疗体制之下,根本无法实现公共医疗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更无法让患者能够得到尊严、让医生得到尊重和安全。
类似的体制问题还广泛地存在于其他各个领域。试想一下,房地产领域、教育领域、食品领域等等,只要我们能想到的领域、只要生活中能遇到的事情,有几个不存在潜规则和层层黑幕呢?无耻之神已经在这片东方大地上织起了一面天罗地网,没有谁能逃得出去,也没有谁能独善其身。现在就是一个搏丑的年代,某些行业和行业之间、人和人之间,比的就是谁更丑陋一些、谁更无耻一些,越丑越赚钱、越坏越发财。死个医生有人叫好?死个开发商、死个贪官,叫好的人更多。人人害我、我害人人,最终谁也好不了。
正写此文时,一位老同学专门打来电话跟我交流对此案的看法。她是“医生家属”,因此她的观点主要是:当医生“很难”,绝大多数医生都是好的。既然是老同学,我就实话实说,不留一点面子:医生“很难”,谁容易?患者容易?跟医生比起来,患者才是真正的弱势群体。看病难、看病贵,还可能遭遇某些不讲职业道德的医务人员的“潜规则”,他们对自己的处境满意吗?
上述观点还可以推而广之。你随便调查哪个行业,得到的结论都是很辛苦、很“奉献”。房产商牛不?可有的大房产商还自称“弱势群体”呢。即便是万众景仰的公务员,不也自称“公仆”吗?你让医生自我评价、你让医生家属发言,他们当然要说“自己很辛苦”,他们会说自己“干活太少拿钱太多”吗?他们会说自己除了工资还能吃回扣吗?
每天看电视,基本上都能看到歌颂各个战线先进人物的新闻报道、影视剧或者专题晚会,公安、交通等强势部门的出镜率尤其高。个个都很感人、个个催人泪下。可看多了才豁然大悟:感人是相对的,大家都感人,其实也就是“大家都不感人”嘛。想想也是,哪个行业不需要干活呢?哪个行业不是“为人民服务”呢?就干那么点活儿,至于天天热泪盈眶地自我吹嘘、时不时还要“委屈一把”吗?
我发现,现在最高兴、最不委屈的是底层民众。比如农民,接受电视台采访时总是脸上乐开了花:多收了三五斗咧,政策好咧;比如特困户,逢年过节能得到一袋救济面就心满意足喜洋洋;比如跑黑三轮的下岗工人,哪天没有被城管撵就幸福得找不到北……跟他们比起来,某些行业和某些从业者,还有什么可委屈的?少点牢骚、少点“不高兴”,多想想怎样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吧,多想想怎样做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
“哈医大杀医案”发生后,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要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好内部治安保卫职责,确保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得到保护。感觉很好笑。部长先生可以表达看法,但具体是否严惩,他说了不算,法律说了算,法院说了算。他也就是一个个人意见,代表不了别人,最起码代表不了我。最好的安保措施不是“武装到牙齿”,而应该是好好为患者服务,挽救已经跌入冰点的医疗形象。
想解决医疗领域的乱相,首先要把医护人员从道德的神坛上给拉下来,他们不是什么天使,不是什么无私奉献,而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是一种职业,干好了是本分,干不好应该下岗。另外,要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不要让医院和医生在经济的压力下,蜕变为穿着白大褂的奸商甚至是强盗。当官的少喝点茅台酒、少买几辆车、少去国外瞎转悠,省下来的钱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还是要对现行的医疗体制动大手术,真正实现公共医疗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这个病根不挖出来,医疗行业只能继续烂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