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变死人”到“大变活人”
(2011-12-15 09:40:46)
标签:
江苏宋体校车《新京报》实载乔志峰杂谈 |
分类: 时评 |
从“大变死人”到“大变活人”
乔志峰
村民称江苏校车侧翻时载有60余名学生。12月12日,江苏徐州丰县首羡镇一校车侧翻,15名学生死亡。官方称出事校车核载52人,实载47人。参与事故救援的村民张运河称,根据当时情况来看,“车里孩子绝对有60人以上。”遇难学生茌群群的家属告诉记者,校车可容30人,但车上印有可载52人。(12月14日《新京报》)
几乎每一次安全事故发生后,都会带来一次“人数”之争——官方公布一套数字,而坊间则自有另一个版本。以前,这种“人数之争”基本上都是对死亡人数的争论。去年南京爆炸事故发生后,官方召开发布会通报爆炸事故已造成13人死亡,对于官方公布的死亡数字不少现场目击者表示了质疑。一名事发后第一时间进入现场的市民表示,他亲眼所见,一间房屋倒塌后,一家六口仅有一人生还,此外一家名为中华饭店16名员工仅有1人生还。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会场,有记者也对死伤数字表示了质疑,但未得到相关负责人正面回应。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湖南育才中学踩踏事故、株洲跨桥事故、王家岭矿难等事故的死亡数字都曾受到过公众的广泛质疑。此次江苏校车事故发生后,官方公布的“15名学生死亡”的数字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尚未有人提出异议,让我在悲痛之余略感欣慰——毕竟,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实事求是了。可是,随即却又传出了校车实载人数的争议,“大变死人”或许演化成了“大变活人”。
对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坊间的版本:其一,坊间的版本大多数来自目击者甚至当事人,可信度高;其二,坊间的质疑者没有功利性的目的,甚至还要承担一定的“被维稳”的风险,一般没人敢无中生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人数”上做文章,从理论上而言对其是有好处的。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事故死亡人数的多少决定着对事故级别的认定,也最终决定着对责任人行政处分或刑事问责的力度。而此次江苏校车事故发生的时间,恰恰是全社会正因甘肃庆阳校车事故群情激奋之时,如果校车存在超载问题,必将引发公众的愤怒。因此,当地千方百计隐瞒校车实载人数“大变活人”是有其说得过去的“动机”的。只要认定没有超载,只要认定“这只是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官方就不必为其负上更多的监管责任,只须把责任让学校和司机去背就行了。
不管是“大变死人”还是“大变活人”,都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剥夺。人命大如天,事故究竟死了多少人、车上究竟坐了多少人本不该成为“机密”。而近年来一些事故却频频引发“人数之争”,安全事故最终往往演变成了政府的公信力危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当然是某些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不惜损害公众的知情权;而问题的实质,显然还是出在体制上。政府信息不开放、不透明,公众和舆论监督便无法充分参与到公共事件中去,便只能在不断猜测和求证中试图接近真相。只有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监督制约制度和问责制度,方能不断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真正构建起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1/1214/04/7L74IOTC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