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回家看看,讲“数量”还要讲“质量”
(2011-01-06 09:24:56)
标签:
中国老年法山东商报乔志峰狐朋狗友杂谈 |
分类: 时评 |
常回家看看,讲“数量”还要讲“质量”
乔志峰
民政部副巡视员称中国1.67亿老人中,有一半过着“空巢”生活,新修订的老年法在社会保障里将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1月5日《山东商报》)
很多人将“常回家看看”挂在嘴上、唱在歌中,可真正做到了没有呢?中国新老年法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我觉得这个可以有。“我每年只在过春节时回一次家,如果爸妈能再活20年,最多能与他们再见20次面,我心里觉得很愧疚……”有网友曾经这样算过一笔账,算得人眼眶酸酸的,让不少人“有一种猛然警醒的感觉”。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算“回家次数”算出了游子对父母深深的愧疚,也算出了对亲情的重新审视。也许,这就是新老年法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群众基础”。我觉得,大家在算回家“次数”的同时,更要算算自己回家的“质量”。“回家质量”怎么算?我想到以下一些方面:
我今年回家,给父母和家人带没带礼物?我是给父母包了孝敬红包,还是“两个肩膀扛个嘴”,在家里大吃大喝之后一抹嘴就走?甚至还笑纳了父母疼爱地塞过来的红包? 要知道,哪怕是最不值钱的小礼物,比如一件衣物、一盒点心,也会让父母感到无比欣慰和温暖。
我今年回家,有多少时间是真正陪父母度过的?有没有只顾跟“狐朋狗友”疯玩,而冷落了父母?有没有跟父母一起亲亲热热围坐一起包饺子?有没有陪父母热热乎乎唠家常?节日晚上在不停收发朋友、同事的祝福短信的时候,有没有满怀真情地对父母说一声“祝二老健康长寿”?
我今年回家,有没有帮父母分担忧劳?打扫房间的时候,是我来做“主力”,还是任由年迈的父母爬高上低?有没有呼朋引伴来家里大吃大喝,然后一群人高谈阔论,让父母默默打扫“战场”?家里有难处,比如弟妹的学费没着落,比如父母的生活很紧巴,我有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拍着胸脯告诉父母“别担心,这任务我来完成”?
我今年回家,有没有详细向父母“汇报”自己当前的生活,让父母放心?有没有向父母“通报”自己下一步的“宏伟目标”,让父母欣慰?在将要离开家的时候,如果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条件,有没有真心邀请父母去城里享几天清福?如果暂时没有具备相应条件,有没有满怀信心地表态“爸妈,等我发展好了、买了房,就把二老接过去”?
什么样的回家才是“高质量”的回家?可以想出的细节还有很多、很多,但最关键的一条,是我们一定要有真心、有孝心。时代不同了,我们虽然不能恪守“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在父母膝下承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尽到为人子女责任,并不妨碍我们享受亲情带来的滋养。你说是吗?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1/0105/04/6PJUSJM4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