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外地人购车”不如“限制公款购车”
(2010-12-09 13:22:36)
标签:
北京限制《京华时报》中非论坛平均车速乔志峰杂谈 |
分类: 时评 |
“限制外地人购车”不如“限制公款购车”
乔志峰
国务院基本同意北京治堵方案,治堵措施包括收取交通拥堵费、大幅提高停车费等,或限制外地人购车。(12月8日《京华时报》)
拥堵已日益成为严重的“城市病”,政府必须采取得力措施予以解决。但对于北京可能实行的“限制外地人购车”的治堵“杀手锏”,窃以为实在是开错了药方——难道北京的拥堵都是由外地人造成的吗?造成城市拥堵的原因有很多,必须综合治理方能见效,最根本的乃是加大公共交通投入、切实提高交通服务水平,而不是武断地对某个特定的群体设限。
治堵先拿外地人开刀还有歧视之嫌。众所周知,现在很多大城市都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外地人,他们在城市里生活和工作了很多年,除了一纸户口,他们其实跟当地人没有多大区别。他们也是纳税人,他们也为城市的建设和繁荣贡献了汗水和聪明才智,他们也应享有跟城里人同等的国民待遇,凭什么要限制他们买车呢?房价高了,就有人提出来要限制外地人购房;道路拥堵了,就有人提出来要限制外地人购车……城市生病却让外地人吃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外地人?
同时,限制外地人购车的做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也是个问题。曾几何时,包括北京在内的一些大城市实际上也曾推出过对外地人的购车限制,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少外地人还是通过借用北京人身份证的方式买了车,并挂上了“京”字头牌照。而这种借证购车行为的泛滥也带来了很多遗留问题。后来,为了刺激城市汽车消费、挽救低迷的汽车市场,外地人购车限制最终被放开。已经被历史证明实际效果并不显著的“歪招”,为何现在又要当宝贝给拾起来呢?
窃以为,与其限制外地人购车,还不如限制公款购车。作为首都,北京的公车数量十分可观。据媒体报道,2006年11月中非论坛期间,北京虽未对私家车采取任何限行措施,但封存了中央单位50%公车,市属单位、外省市驻京机构80%公车。公车封存总量达49万辆。通过上述封存公车等措施,会议期间,拥堵路段明显减少,长安街平均车速比前一周提高了20.5%;二、三、四环路平均车速分别为每小时49.3公里、49公里、65.7公里,分别比前一周提高了8.6公里、4.4公里、5公里。有数字有真相,到底谁才是造成城市拥堵的“主力”昭然若揭。限制公款购车,不仅在治堵方面比限制外地人购车效果更好,还能节约公共财政支出、遏制公款消费,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10/1208/01/6NBJ7O6B00014AED.html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1668/14141/1260254.html
http://news.sohu.com/20100414/n2714901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