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偷菜不叫偷,果然有“文化”

(2009-12-18 08:09:16)
标签:

社交网络

取向

运营方式

国产网游

大手术

乔志峰

杂谈

分类: 时评

偷菜不叫偷,果然有“文化”

 

乔志峰

 

文化部已经要求开心网等企业的“偷菜”游戏改名。12月17日,文化部相关人士向搜狐IT表示,文化部正在加强对SNS社交网络中一些游戏的监管。“开心农场”研发者“五分钟”公司负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因为考虑到价值取向等问题,人人网的开心农场、腾讯的QQ农场等我们正式授权的网站,已经一律修改为‘采摘’、不叫‘偷’了。”

 

今年11月,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网络游戏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第46号文件,舆论普遍认为,监管部门严格执法,国产网游整改风暴即将来袭。然而,等了月余等来的“实质性举措”却是游戏必须改名,“偷菜”不能叫“偷菜”,但可以叫“采摘”!

 

近年来SNS“偷菜”等游戏风靡一时,引发社会对“偷菜游戏”的负面评论,有的单位甚至对其采取了“封杀”措施。现在好了,今后“偷菜”这种说法将不复存在,代之以“采摘”游戏的名目。中国自古便有“正名”的传统,游戏名字这么一改,果然好听多了、正面多了、文明多了,价值取向也貌似正确多了。

 

“窃书不为偷”是孔乙己老先生的名言,现在又来了个“采摘不为偷”,可谓是异曲同工、交相辉映,非懂得“回字有几种写法”的“文化人”想不出此等高招。可是,换了个名字就不算“偷”了吗?跑到别人的“田”里去“采摘”,不还是“偷”嘛。改来改去,换汤不换药而已。

 

“偷菜”游戏之所以受到那么多质疑,不仅因其名字中有个“偷”字,更在于其对玩家的心态和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不能从这一本质上去对游戏进行规范,而只是改个名字、换个说法,又能起到多少实际作用呢?

“偷菜”不能叫偷,应该叫“采摘”——果然有“文化”,但是无意义。文化部如想真正担负起游戏监管的重任,就应该有勇气来点真格的,对相关游戏的系统设置和运营方式动点大手术,而不能仅仅满足于抠字眼玩“文字游戏”。

 

新闻链接
http://it.sohu.com/20091217/n269010466.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