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品最令春晚总导演头疼”,病根在哪儿?

(2009-11-20 16:54:49)
标签:

春晚总导演

小品

病根

金越

中国

乔志峰

娱乐

分类: 娱评

 

“小品最令春晚总导演头疼”,病根在哪儿?

 

乔志峰

 

小品最令春晚总导演头疼:好小品写手不超10人。对于近些年观众对春晚语言类节目普遍不太满意,虎年春晚总导演金越还是归结到创作问题上:“现在能写出好的、有质量的、能够在春节晚会这个平台上播出的小品的人,可以拿出手指头来数,全国不超过10个。”(11月18日《沈阳晚报》)

 

别说虎年春晚总导演金越为小品感到头疼,这么多年来,有哪一届的春晚导演不为小品头疼呢?尽管春节晚会是一台集合各种文艺表演形式的综艺类晚会,但毫无疑问,小品是其中数一数二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语言类节目尤其是小品的水平,决定着一届春晚的成败。可惜的是,小品难选、难演早已成为春晚的一块心病,叫好又叫座还能制造“流行语”的好小品是越来越少了。并且种种迹象表明,小品走下坡路的颓势短期内恐难改观,春晚主创人员为小品头疼的现象还将继续下去。

 

为啥观众对春晚的小品越来越“不感冒”?金越将其根源归结到创作问题上,即小品创作人员匮乏。这真是个很奇怪的事情。中国是有十几亿人口的文明古国、文化大国,按理说是不应该缺乏高水平的文艺创作人才的,为何能写好小品的人如此之少呢?不管春晚遭到了多少批评,谁也无法否认,春晚依然是当今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能够走上春晚的大舞台,也许就意味着“一夜成名”和“名利双收”,难道这样的诱惑还不至于吸引大批高水平的人才投入到小品的创作之中去吗?这也太奇怪了,显然有悖市场经济的规律嘛。

 

其实,不必我在这里饶舌,略微了解中国国情和春晚现状的人都知道小品问题的根子在哪儿。春晚被赋予了太多的宣传功能,已经使春晚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大联欢,而是有了很多“神圣”的内涵。而这些,都给春晚节目的选取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更是首当其冲地作用在了语言类节目尤其是小品的身上。戴着镣铐跳舞的滋味不好受,缩手缩脚难免顾此失彼——照顾到了宣传功能,很多时候就难免要牺牲娱乐功能。观众对脱离了生活的生硬小品不买账,不是很正常吗?

 

金越也不傻,他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当然,由于地位“特殊”他说得很隐晦,他的原话是:“现在能写出好的、有质量的、能够在春节晚会这个平台上播出的小品的人,可以拿出手指头来数,全国不超过10个。”看见没有,什么“好的、有质量的”之类不过是个铺垫,真正耐人寻味的落脚点是“能够在春节晚会这个平台上播出的小品”太少了!好的、有质量的小品不一定能在“春节晚会这个平台上”播出,例如前段时间在媒体和网络上走红的《官腔雷语小品》,春晚敢用吗?!春晚选小品导向高于一切,谁还有激情去给春晚写小品呢?——何况,一旦什么东西跟导向有了联系便等于有了风险,还是不要乱碰为妙吧。

 

还是那句话,我不相信中国十几亿人里就没人能写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小品来!问题的关键,是春晚以什么标准来选拔小品,即春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小品。小品优劣的评判标准一天不明确,春晚总导演就将继续为小品头疼下去。为了面向全国观众及海外华人征集歌舞、语言类节目及节目线索,央视特别为春晚开通了“绿色通联通道”,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如果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很多真正关心春晚的人还处于观望状态”的现象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改观。


新闻链接
http://ent.sina.com.cn/v/m/2009-11-18/17282774762.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