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被自愿”背后藏着多少“灰色利益链”
(2009-08-04 17:19:11)
标签:
大学新生强制消费灰色一己私利乔志峰校园 |
分类: 时评 |
大学新生“被自愿”背后藏着多少“灰色利益链”
乔志峰
湖北多所高校在通知书里夹带银行卡和手机卡,学校声称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开通号码,但同时称,如果不开通,又可能收不到学校发送的信息。不少家长和学生怀疑此举有强制消费的嫌疑。(8月3日《长江商报》)
一边声称“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开通”,一边却以“如果不开通可能收不到学校发送的信息”相要挟,很显然,学生们又“被自愿”了一回。据了解,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中,都夹着手机卡。由此可见,有此种行为的学校绝非一个两个,而是基本上成为了“行业潜规则”。
我个人认为,某些学校的做法是否属于强制消费倒在其次,其背后隐藏的“灰色利益链”才更值得关注。能够从中直接获利的,一个是商家,一个是学校。商家通过此举抢占了稳定的客户资源,学校也是无利不早起——据悉,为了让某高校鼓励新生使用他们的手机,有运营商除了免费赠送号码外,还向全校每位老师免费提供一部手机。这还是公开的,暗地里呢?普通老师都能得到免费手机的好处,学校领导和具体经办人又有多少油水?这些难免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某些学校善于靠“绑架”学生获利也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可还是没有想到,一向被当作“最后的净土”的象牙塔,如今竟为了小集团甚至个人的一己私利而“集体沦陷”,在利益面前变得如此赤裸裸、急吼吼,连块遮羞布都不要,直接对学生“下手”了!某些教育者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大学新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入学课”,让他们对这个社会有了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
不想再从道德层面去谴责某些商家和教育者,在他们的词典里,可能早就没有了“道德”这两个字。要切断大学新生“被自愿”背后的“灰色利益链”,不能靠规劝,更不能靠祈求,只能靠严查重处。到底谁从中拿了好处?这是属于“不正之风”还是涉嫌“受贿”?一定要好好查一查。该吐出来的要让他们吐出来,该请去“喝茶”的绝不能姑息。道德底线已然沦陷,我们必须对法律底线严防死守。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9/0803/10/5FPM583L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