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天价吊灯”不应“挤牙膏”
(2009-07-20 17:57:15)
标签:
装修吊灯牙膏中石化天价乔志峰杂谈 |
分类: 时评 |
回应“天价吊灯”不应“挤牙膏”
乔志峰
近日,关于“中石化大楼安装1200万元天价吊灯”、“中石化2.4亿元奢华装修惹众怒”的网贴受到网民热议。据我看到的报道,中石化有关方面就此事作出了两次回应:7月16日,中石化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天价灯”纯粹是谣言,但是他没有透露灯的具体价格。(7月17日《新京报》)7月18日,中石化作出回应,称中石化大楼中厅的吊灯全部造价156.16万元。中石化大楼项目部通过招标,从8家公司中选择了一家资质优良的装饰公司作为大楼中厅装修施工总承包单位。其中吊灯的采购安装按规定程序进行单项招标,共有5家公司参加了该单项竞标。(新华网7月18日电)
中石化在“天价灯”问题的回应上可谓是经过了一个“挤牙膏”的过程——从一开始讳莫如深、不予回应,到抛出“‘天价灯’纯粹是谣言”的强硬说辞,再到近日直接公布吊灯的造价。他们的态度日渐向好,提供给公众的信息也越来越丰富和明晰。
尽管如此,这“牙膏”挤得也并不彻底。既未公布吊灯的相关票据,又没有公布装修采购中标单位的名称和具体情况,口说无凭,怎么让人确信吊灯的全部造价是156.16万元,中标单位一定“资质优良”?
毋庸置疑,即便是“挤牙膏”式的回应,也是在舆论倒逼之下作出的。公众要求的,是完全透明地公布相关情况,而非像“挤牙膏”一样一次给一点回应。事实上,如果中石化在网友质疑之初便详细说明情况,将票据和相关资料在网上公布出来,事情何至于越来越大,甚至于形成了一个“社会热点”?
近年来,在面对公众和舆论质疑的时候,像中石化这样采取“挤牙膏”式回应的单位和部门不在少数,比如强生事件,比如官员低价购入安置房事件等等。舆论推一推,他们就动一动。大推大动,小推小动,不推不动。“鸵鸟神功”看似高明,实际上不仅无助于平息舆论,反倒很可能加重公众的疑虑,导致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必将付出更高的成本。面对质疑,第一时间予以跟进、坦诚公布权威信息,才是争取主动、树立公信力的科学方法。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9/0718/20/5EHGM7I9000120G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