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大副校长深陷抄袭门“失察”的是什么
(2009-06-17 17:22:16)
标签:
辽大署名副校长学者陆杰乔志峰文化 |
分类: 时评 |
辽大副校长深陷抄袭门“失察”的是什么
乔志峰
一篇署名“陆杰荣、杨伦”的论文80%内容是抄袭,陆杰荣系辽宁大学副校长。该大学党委书记王山表示,陆杰荣曾是杨伦的导师,其后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博士学位。几个月前,杨伦给陆杰荣邮来多篇论文,称“要准备博士毕业论文,请老师帮忙修改”。陆杰荣阅读后挑出两篇较好的进行了修改。之后,杨伦说想在期刊上发表这篇文章,但需有陆杰荣的第一署名以“提高身价”,陆经过询问被告知该论文是学生本人所写,便同意了这一要求。王山认为,陆杰荣并非事件直接责任人,但存在一定“失察”责任。(6月16日《北京青年报》)
现在的抄袭事件越来越离奇了。有人“借鉴”,有人“过度引用”,陆杰荣副校长的这档子事儿,我姑且美其名曰“被动署名”吧。也许,陆副校长现正为此懊恼不已呢——不过是为学生修改了一下论文而已,不过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身价”发表论文而已,就莫名其妙背上了抄袭的“黑锅”,岂不冤哉!
然而,对陆副校长的“悲惨遭遇”我却一点都不同情,甚至还有点“幸灾乐祸”。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这个事情,恐非一个“失察”就能解释的。既然你未曾参与论文的写作,为何要同意署上自己的大名?这不仅是帮助学生蒙混过关、谋取好处,你自己有没有“沽名钓誉”的嫌疑?现在论文暴露出是抄袭的了,你就赶紧撇清自己,假如论文不是抄袭的或者抄袭行为没有暴露,你是否就会大言不惭地以“第一作者”的名义自居、将其列为自己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
“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余热”未消,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又深陷“抄袭门”,引起公众关注。事实上,一些学生为方便在一些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署上知名学者的名字,在学界并非个案,况且“挂名者”也能依靠论文数量较多,得到评优晋级、争取课题等机会,即所谓“双赢”。谁知道有多少学生是靠“拉大旗作虎皮”才发表了论文,谁又知道到底有多少学者的地位是靠虚假署名堆积起来的!类似的乱象不仅折射了当前学术界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教育体制的缺陷,同时也将某些所谓的“知名学者”的低下素质暴露无遗。让我们看看真正的正直学者在署名问题上是怎样洁身自好、严格要求自己的吧。
被誉为“当代毕昇”的王选先生淡泊名利,一生视名利如浮云。他指导过的博士生是这样评价他的:“在学术上原则性很强,只要不是亲自参与的项目决不挂名,不是自己写的论文决不署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蔡睿贤先生回忆杰出科学家吴仲华的时候说:自1956年至1992年,42年间除“文革”10年外,我一直当吴先生助手,学习、请教、讨论不少。然回忆往事,整理学术论文,却发现从无一论文有吴先生与我共同署名。吴先生对此非常严格,未参加主要工作,决不署名。也从未照顾别人署名。且望学生、助手及早独立工作。是以虽他对我指导颇多(尤其早年),却从未在我写文中署名,我也从未找过他署名……
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在很多优秀的学者身上都发生过,展示了真正学者的高风亮节和学识勋业。现在在回到辽大副校长“被动署名”的事情上来,假如他能够像王选和吴仲华先生那样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如今又怎会陷入抄袭的尴尬境地难以自拔?作为知名学者和导师,此种做法不仅伤害了自己,还害了学生,更是损害了大学的声誉、败坏了学术界的风气。陆副校长们确实犯了“失察”的错误——不止是对论文“失察”,更是对科学素养和人格品行的“失察”!
窃以为,欲荡涤当今学术界的不良风气,除了应全力解决体制方面的痼疾,对其中的个体包括某些很有名的“专家学者”加强最基本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新闻链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5305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