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场空难为何会引发“猜测”

(2009-06-05 21:54:14)
标签:

公款旅游

本钢集团

一场空

乔志峰

杂谈

分类: 时评

一场空难为何会引发“猜测”

 

乔志峰

 

3日,本钢集团首次公开确认了法航失事客机中6名失踪人员的姓名与职务,并回应了网友“公款旅游”等质疑。针对事发后不少网友质疑的“失踪的6名本钢员工涉嫌公费出国旅游”,本钢集团的负责人澄清道:赴巴、澳两国考察,是与进口铁矿石、铁矿粉供应商商谈长期合作相关事宜。(6月4日《扬子晚报》)

 

空难是一场悲剧,举世皆哀。但在中国,却由于失踪者的特殊身份而引发了一场质疑。失踪的6名本钢员工皆属管理层,且其中一位还是某副省长的爱人,他们集体出国,基本上可以确定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于是乎,他们究竟是“因公出国”还是“公款旅游”,就难免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飞机已经出事了,人也失踪了,再来质疑他们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也可能会伤害到当事人家属的感情。但由于失踪人员身份特殊且事涉公务,显然已经超出了私事的范畴,公众提出质疑也并非是无理取闹。

 

我注意到,飞机出事后,本钢方面一开始并未公布失踪者名单,反倒是有一份“本钢集团6名失踪员工的名单”在网络上传开。本钢集团宣传部副部长刘大宏说,本钢方面此前没有公布失踪人员名单,最直接的原因是出于爱护员工家属感情的考虑,在情况尚不明朗的特殊时期公布名单,是“不人道、不应该”的。本钢方面的解释很有道理,考虑得也很周到。但无论如何,未能第一时间公布相关信息都加剧了公众的猜测和质疑。由此可以看出,在突发事件中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公布信息,让信息公开跑在猜疑前边,是多么的重要。

 

公众的猜疑,还源于这些年来公款旅游、尤其是打着考察幌子行公款旅游之实这类行为的失控。公款旅游糟蹋了纳税人的血汗,也严重影响了“公家人”的形象,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反感。并且,很多类似的问题,都是通过“偶然”因素才得以暴露的——比如公款旅游清单的丢失、比如考察录像的外泄等等。这一回飞机失事,敏感的人难免会想:这该不是又一起因“偶然”原因造成的“意外”吧?因此,与其责怪公众多疑、不近人情,还不如反思当前某些领域存在的问题,反思究竟是什么让公众变得如此敏感,遇事总爱往“歪处”想。
  
面对空难,我们首先生出的当然是震惊和难过,失踪者家属的焦灼和悲痛,善良的人们也会感同身受。但同时,一场空难所引发的种种“猜测”,却超越了空难事件本身,值得我们好好深思。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09-06-04/031417945745.shtml
http://news.163.com/09/0604/05/5AUL3HGF000120GR.html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_gundong_bbs/5ATIC626000120GU.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