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灾区儿童也需要“小丑疗法”
(2009-04-12 16:52:09)
标签:
小丑疗法天灾外国人民族凝聚力中国乔志峰杂谈 |
分类: 时评 |
中国的灾区儿童也需要“小丑疗法”
乔志峰
意大利震区儿童接受“小丑疗法”。地震灾区避难营地出现小丑身影,为饱受惊吓的儿童带去些许安慰。
小丑扮演者弗朗西斯·卡尔索拉罗说:“人们不需要有人高高在上地告诉他们该如何面对悲伤,我真心希望孩子们觉得我又傻又呆。”
(新华社专电)
这些外国人有点胡闹。面对惨烈的天灾,他们没有一边流泪一边向孩子们示范“坚强”,反倒脸上画着油彩、戴着红色的橡胶大鼻头,以无比搞笑的形象走入孩子中间。难道他们不知道灾后最需要的是“信心”和“决心”?难道他们忘记了这是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教育的最佳契机?最起码,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标准,他们的行为绝对不是“主旋律”,有“添乱”之嫌。
可是,这些外国小丑“丑态百出”的表演,效果却出奇地好,“不只是孩童,一些母亲在看到小丑为孩子们带来欢乐时,也不禁发出会心的笑声”。只要还能绽放笑容的人,就绝不会被困难打垮;只要还能欢笑的民族,就有希望。小丑们功不可没。
把中西文化放在一起对比,往往有耐人寻味之处。同样是天灾面前,中国人的主要表情是凝重,大多数人都在流泪、在感动、在表现坚强、在勉励别人坚强;而外国人,则宁愿“又傻又呆”,他们无视痛苦,试图用一种更轻松的方式来面对困难。究竟哪种方式更好,或者说哪种态度更科学,恐怕很难分清,要依“国情”而定。但不管如何,外国人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具人性化的言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是的,面对惨烈的天灾,我们需要教导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长大以后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也需要让孩子们从小明白“活着就有希望”的人生哲理;但让孩子们更快地从悲伤和惊悸中解脱出来,培养他们“笑对人生”的健康人格,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只是想让孩子们回到他们曾经拥有的生活中去,”一位出现在意大利灾区的小丑说。平实的话语,出自平实的心态,比许多豪言壮语更真实也更有用。如果这些可爱的小丑也能出现在中国灾区的孩子们中间,也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快乐和自信,那该多好啊。
新闻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4/09/content_11152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