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包评论”一股子屁味

(2008-07-16 20:21:18)
标签:

红包

马屁

溢美之词

书评

评论家

杂谈

分类: 时评

“红包评论”一股子屁味

 

中国文坛有一个公开的“潜规则”——拿“红包”写评论,而且近年愈演愈烈,一篇评论最高10000元。导致评论家只有溢美之词,对作品的不足之处却一言不发,但也有人认为评论家应该得到劳动报酬,“红包评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中国缺少既定的评论制度。(《华商报》)

 

“红包评论”之泛滥,由来已久。小时候手不释卷,为了逃避家长的监管,手持手电筒躲到被窝里看书,落下个近视眼的后遗症。如今,极少看书,尤其是对那些封面上大书什么“力作”、“领军人物”,或列一溜儿名家名人的名字“联合推荐”者,更是避之犹恐不及矣。

 

拿了别人的红包,能写出什么样的评论呢?最常见的,当然是马屁文字,对所评论的作品和作者极尽溢美之词。明明是满纸荒唐言、连句囫囵话都说不明白,却非要说是字字珠矶;明明是格调低下、恶俗不堪,却非要赞其立意高远,是什么什么后的代表之作……此等弥漫着马屁味道的评论,当真是让人恶心到崩溃——你也太侮辱俺们的智商啦。

 

但是,如果说“红包评论”就等同于溢美之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有一种更恶毒的“红包评论”,我称之为“骂评”,即明骂实捧,借骂炒作、靠骂提高知名度。有时候,“骂评”相对于“马屁评”,更能抓眼球、更能勾起人们的好奇心,收到的效果也更显著。于是,花钱找骂、收钱骂人这样看似荒谬的事情,在炒作和利益面前都变得稀松平常啦。

 

据说,有的著名“骂家”门庭若市,恭请他老人家金口一骂者排成长队。有人还唯恐骂得不够歹毒、不够轰动,还常常犯贱哀求曰:“老师啊,昨日之骂不过瘾啊,要向‘脐下三寸’挺进啊;只骂到祖母一级远远不够,最好直捣祖宗十八代才吸引人呀……”此类“骂评”,不仅无聊无赖,而且污人眼目,更是等而下之,简直比马屁还臭哩。

 

烦什么有什么。去一个久违的论坛闲逛,不小心看到个帖子,原来是某人出了本书,要征求书评。启事中说,他已经跟某网站说好了,要在首页做个专题,所有的书评除了有登上网站首页的机会,还将获得该书作者的“一点心意”——这点“心意”,绝对比普通报刊的稿费要高得多。作者更是强调:征集“书评”,对拍马屁的正面书评来者不拒,同时也热烈欢迎“骂评”搅场。这才是高手哪,“马屁评”、“骂评”一起上阵,何愁不能把水搅浑、何愁不能闹他个天翻地覆呀。

 

呜呼,像这样的垃圾书评形成了黑色产业链,批量制造、层出不穷,篇篇都是一股子屁味,以后谁还敢看、谁还敢信呢?这文坛怎能不被折腾得乌烟瘴气呢?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news.sohu.com/20080408/n256154389.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