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事业梦想杂谈 |
分类: 歪评 |
对作协主席读错字的“艺术性”分析
刚宣布“封笔”不久的湖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唐浩明,现身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栏目,开始自己的“评点曾国藩”系列讲座。但是据网名为“咬文嚼字”的网友统计,当晚唐浩明在四十五分钟的讲座中,一共念了六个“错别字”,公开表示要给唐浩明“纠错”,激起轩然大波,引发广大网友热议。(红网)
湖南作协主席连篇累牍读错字遭网友痛批,有人甚至直指“堂堂的作协主席‘念错字’,误导电视观众,确实不应该”。不过,笔者的看法正好相反。如果是普通人,把“一勺水”的“勺”(音“shao”)念成了“shuo”,当然是念错了;可对于“堂堂的作协主席”来说,不仅不能说念错了,反倒应该将其当成一种“艺术”。
为什么要这样说?先让我们回想一下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刊物题字写错字的事件。当时,铁主席给“茂”字加了一点,同样也引起了轩然大波。作协主席自己一直没表态,刊物的编辑跳出来称:“我们邀请别人题词,就不要去评价什么。是不是错别字,我们不觉得,没有看出来,也许是印刷的问题吧。”最后,著名作家兼著名书法家贾平凹表了态,对这事感到“无所谓”,“因为书法和书写是有区别的,在书法中,多一笔少一笔很正常,这不能算错别字”。
明白了吧?普通人给哪个字硬加一个点,那叫错别字;名人特别是有“作协主席”头衔的人给哪个字硬加一个点,就应该叫“书法艺术”啦。同样是“作协主席”,铁主席写的都不是错字,你怎么能够吹毛求疵说我们的唐主席念错字了呢?不光不是念错,说不定还是一种“艺术”呢。
唐主席玩的可能是一种“语言艺术”。大家都知道,中国字的发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古音和现在的发音有很大的区别。谁说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和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勺”(音“shao”)的读音就不是“shuo”呢?唐主席可能是故意发的古音,用意是激发大家伙儿的思古幽情,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呢。
唐主席搞的也可能是一种“行为艺术”。“作协主席”是玩文字的,本不该写错字、念错字,特别是在特定的场合更要慎重。可咱们唐主席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要在特定场合念错字,还一错一大溜,另类的做法跟眼下流行的“行为艺术”颇为相似。通过这种方式,让他所作的“评点曾国藩”系列讲座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汉字读音的极大兴趣,效果是相当的好啊。
唐主席玩的到底是啥“艺术”,他老人家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我们一时还真猜不透。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名人和大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是无比英明的,都饱含深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拼命思考、理解其“精神内涵”。如果实在理解不了,那只有一种可能:我们实在太笨啦!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s/2008-01-16/0827147543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