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杂谈 |
分类: 时评 |
病人怎么变成了“拦路虎”
江苏省海安县胡集镇钟涵村一乡村公路上有只“拦路虎”——一个用石头和木桩垒成的简易“收费站”。私设“收费站”的中年男子因长年有病,不能外出挣钱,为了谋生,他便和年少的儿子在这里收点“过路费”,一辆车交一元钱。他们还向村民炫耀:“坐在家门口收钱,比上街当乞丐强多了”。(《扬子晚报 》)
这对父子干着拦路收费的违法“活儿”,竟还洋洋得意地宣称“比上街当乞丐强多了”。也许有人对他们这种盲目自信嗤之以鼻:乞丐尽管要饭吃,可人家并未违法;你们强行收费却实实在在是违反了法律的。你们哪一点比乞丐强啦?而笔者觉得,这对父子之所以觉得自己强行收费比当乞丐强,还是有其“充足理由”的。
起码,拦路收费比当乞丐舒服。当乞丐需要背井离乡四处奔波,风里来、雨里去,吃人残羹剩饭还遭人白眼。拦路收费则不同,不用出门,在家门口就把钱收了,同时也不用看别人眼色,多安逸啊。
然而,拦路收费者自信比乞丐强的原因决不止此。据了解,私设“收费站”的中年男子因长年有病,不能外出挣钱,为了谋生,才想出了这歪招。对一个病人来说,想要谋生比普通人要难得多。可这个病人,不仅用自己的方式(且不说对错)养活了自己和家人,还不用去乞讨,保留了自尊。他怎能不满足、怎能不得意呢?
病人怎么变成了自信满满的“拦路虎”?“拦路虎”为何自信比乞丐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反常现象?笔者觉得,至少有两点原因值得关注:
其一,病人的生存未能得到来自社会的保障。如果病人在丧失了劳动能力之后,政府能够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帮助他,让他像健康人一样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他还会去做拦路收费的违法勾当吗?
其二,违法的成本如此之低,效果却是如此“显著”。病人从事违法收费有不短的时间了,根本没人管。违法的风险基本是零,收获却是丰厚的,至少让病人一家过上了有饭吃、有“尊严”的日子。难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样的老话如今依然适用?!
穷则思变,当人最基本的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为了求生必将寻求出路,甚至包括违法。弱势群体也不例外。而当他们终于越过了本不该超越的“红线”,却发现原来一切并不如他们原先想像的那么可怕,违法的成本极低极低。从最初的提心吊胆,到后来的得意洋洋、志得意满,到最后很可能就变成肆无忌惮……这真是一个令人震惊的蜕变曲线!
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大地》杂志上,看到时评家和菜头一篇题为《让人不安的两件小事》的文章,结尾的两句话让我反复回味、嗟叹再三,就拿过来也作为此文的结尾吧:“在GDP双位数增长的同时,不要让有的社会阶层完全脱离,沉没到生活水平线以下。如果有一个阶层不能存活,那么所有阶层都不可能单独存活,历史已经一再证明过这个道理。”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s/2007-12-08/0141144744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