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感动瞬间杂谈 |
分类: 时评 |
捐献器官的流浪老汉让谁羞愧难当
贵阳一座桥下住着两位70多岁的流浪老人。傅志华老人在妻子和儿子相继去世后过起流浪生活。王文俊老人下岗后妻子先他而去,为不拖累在农村安家的儿子开始流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他们在大桥下安了“家”。他们相依为命,靠捡垃圾为生。但老人的愿望却是:如果自己真有一天离开了,希望临终前能有机会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贵州都市报》)
都市桥下,一个特别的“家”。白天,两个老人去捡垃圾、捡别人丢弃的食物果腹,晚上就在桥下的“家”里躲避寒风。尽管“最关心的是明天还能不能捡到吃的”,但老人的愿望却是捐献器官、救助需要的人!
面对两位老人的艰辛处境,面对两位老人的善良,我们在同情、感动之余,是否也该感到羞愧难当?
年过古稀的老人,本该儿孙绕膝、安度晚年,可他们却连个安身之地都没有,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我们给了老人什么?这个社会给了老人什么?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埋怨谁,却还在想着怎样才能回报社会!
老人们身无分文,连生活都成问题,除了衰老的身躯别无长物,身体器官可以说是他们惟一能够捐献的东西了。于是,他们慷慨地捐了出来。这,算不算另一种伟大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捐献器官的流浪老汉让谁惭愧?老人这样善良,年轻的时候也劳动过、贡献过,可到头来却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老有所养是对一个文明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善良的老人在流浪、挣扎在饥寒交迫中,养老院在哪里?民政部门在干什么?!
捐献器官的流浪老汉让我们羞愧难当。我们比老人富足,却缺少他们的宽容和善良;我们比他们更有能力帮助别人,却往往独善其身、吝于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老人捐献的,不仅仅是器官,他们在用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良善和美德。他们在用自己的经历,教诲我们不要在繁杂现实中迷失了做人的本性!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s/2007-11-24/0037143750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