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财富人生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 |
客户隐私6块钱一斤
在济南一家印务中心做打字员的小刘,得知老板把客户的大量个人信息卖给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后,心里感觉过意不去,最终辞职。经了解,存在这种现象的印务点很多,制作名片的底版每个月都会集中卖两次,一般6元一斤,有专人大量收购。(《齐鲁晚报》)
一斤6元,客户的隐私就这样被“贱卖”了。怪不得很多人经常莫名其妙接到推销的电话甚至是业务员的上门宣传,原来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隐私已经落到了别人手里。
印务中心把无用的底版卖出去,一斤能挣6元钱;某些公司的“信息员”,买到PS底版后逐个把底版上的信息抄下来,然后再把底版以废品的形式卖出去。两者可谓是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可是,难道他们就没想过,为了这么一点的蝇头小利,就出卖了客户的隐私,因此会给客户带来多少烦恼?同时,不经授权擅自出卖和获取别人隐私信息,是不是涉嫌触犯法律?
如今,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公民的隐私信息用于商业目的,已经呈泛滥之势,甚至出现了以贩卖别人隐私为业的“隐私贩子”。有的产妇刚在医院生完孩子,推销婴幼儿用品的、制作胎毛笔一类的商家就电话不断;有的业主刚买了房子,各路装修人马很快找上门来;中学的学生刚毕业,各类民办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就雪片般飞来……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隐私贩子”在作祟。
形形色色的“隐私贩子”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因为工作的便利,可以接触到很多对商家有吸引力的资源。他们充分利用“资源”赚了个盘满钵满,可多少无辜者的个人信息甚至是隐私被泄漏出去、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啊。
面对类似的现象,公民自身也要有隐私意识,绷紧保密这根弦。如果发现自己的隐私被侵犯,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一追到底。同时,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严格的监管措施,对涉及公民隐私的资料,必须有保管、保密和销毁的详细规定,让“隐私贩子”和利用公民隐私牟利的黑色的利益链没有可乘之机。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news.tom.com/2007-11-04/0027/7468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