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分类: 时评 |
乔志峰:既是“低调捐助”,记者掺乎啥?
在8月30日的《新华日报 》上,看到一篇题为《南京玄武区“低调捐助”暖人心 》的报道:
玄武区关工委的一名干部,悄悄将1500元助学款送到张某手中。这几天,该区关工委工作人员已用这种“低调”的方式分别为14名困难高中生送去了1500元助学金,为1名困难大学生送去了3000元助学金。玄武区今年开展助学的方式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助学单位和干部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将现金、学习用品赠送给对方,而是悄悄地兑现自己的努力和爱心,受到了受助者的普遍欢迎。张某感激地说,以往接受救助款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就仿佛在向众人展览自己的贫困。现在这种方式细腻周到,非常感谢!
“低调捐助”不仅保护了受助者的尊严,更是体现了捐助者不图名、不图回报的高尚风格,值得赞扬更值得提倡。
可是,看了上边的新闻,笔者却有点疑惑:这真的是“低调捐助”吗?既然“低调”,怎么还有媒体进行报道?如果不是了解内情的工作人员向记者报料、并提供数字和相关资料 ,报道怎么可能这么详尽?同时,从受助者“感激地说”来看,记者连受助者都采访到了。难道说,记者对捐助过程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既然想“低调捐助”,哪来的记者呢?
所谓“低调”,是指做了事情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现在倒好,虽然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捐款,而是改为“悄悄”地进行,可在“悄悄”的同时,却通知了记者,通过媒体制造了更大的“动静”。这算是“低调”吗?这样的所谓“低调”,是不是有点“新闻策划”的意味?这样的所谓“低调”,实在是比一般的“高调”还“高”啊。
政府部门通过新闻媒体把自己的工作宣传出去,从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形象,本来是很正常的。可如果为了宣传而宣传、“为赋新诗强说愁”,就不合适了。通过媒体宣传“低调”,怎么看都象是笑谈。
其实,类似的“低调”一点都不鲜见。比如个别领导喜欢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可在出发时却总忘不了带一大堆的随从和记者、扛着摄录器材前呼后拥。然后,电视上、报纸上到处都是对领导“务实作风”的报道。唉,那些真正实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谁会搞这些个表面文章啊!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