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娱评 |
乔志峰:跟“的”较劲累不累?
据《新闻晚报》报道,一部三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里,通篇都没有出现一个“的”字。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一本古玩小说《官窑美人》,该书作者程庸称,他此项“实验”源于对中文的信心,目的是希望回归文言文的言简意赅风格。程庸认为中国古文言简而意赅,宋朝以前就很少用“的”字,而现代人对“的”字则已陷入过度滥用的状况了。当然,程庸也表示,通篇不用“的”也确实很难受,如此写过一次小说后,下次不会再这么干了。
这个新闻让笔者想起《六一诗话》记载的一则故事,说有个叫许洞的进士和九僧一起分题咏诗,提出不许用山、水、风、云、竹、石、花、草之类字眼,“于是诸僧皆搁笔”。这个故事尽管说明古时候的诗人生活面比较狭窄,但同时也说明有些字眼在日常生活中是难以回避的。洋洋洒洒三十万言,还是以叙事为主的白话长篇小说,居然通篇不着一个“的”字,这部书的作者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真是很难想象。
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人们使用最多的10个汉字依次是:的、一、是、在、了、不、和、有、大、这,“的”字列首位,由此可见“的”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之高。我们日常说话和作文,都离不开一个“的”字。刻意回避“的”字,显然有违习惯和规律,是非常痛苦的。就连创造了三十万言不用“的”的奇迹的该书作者程庸,也不得不承认:通篇不用“的”也确实很难受,如此写过一次小说后,下次不会再这么干了!
跟“的”较劲累不累?不是一般的累。可既然知道累为何还要勉强为之?作者称是源于对中文的信心,希望回归文言文的言简意赅风格。笔者实在想不明白,对中文的信心跟硬拗着劲儿不用“的”到底有什么关系?难道大家平常三句话不离
“的”,就是对中文没有信心了?至于“希望回归文言文的言简意赅”更是荒谬,现在是什么时代?放着浅显明白的白话不用,非要去满口文言,不是自找苦吃吗?况且,古代汉语也并非不用“的、一、是、在”之类,不过是写成“之、乃、于、此”之类罢了。笔者没有拜读无“的”小说,不知道作者不用“的”,用“之、乃、于、此”吗?如果你连个“之”都不用,那才真是“I服了YOU”!
三十万字通篇没有一个“的” ,纯属哗众取宠、自讨苦吃的愚蠢行为,并不是什么高科技,更不能成为一部书的“卖点”。对这样的书,笔者是不敢看的,怕自找难受别扭死。同时笔者还想正告某些作家和出版社:真想增强“对中文的信心”,何不踏踏实实写点好东西出来,也弄个诺贝尔文学奖回来呀,跟“的”较个什么劲儿啊?类似的行为,除了把你们的浮躁暴露无遗之外,又能起到什么用?!乔志峰的BLOG
新闻链接
http://www.csonline.com.cn/cshotnews/1/200707/08/t20070708_824503.htm